口脣皰疹, 也稱(顏面皰疹)是單純皰疹最常見的一種型別。在臨床上其病因是感染單純皰疹病毒。特點是經常復發,一年都要復發幾次。而且是每年都要復發,終身發病。所以也稱為終身復發的口脣皰疹。
表現為初起區域性往往先有灼熱、瘙癢及潮紅,繼而出現密整合群或數群針頭大小水皰,較原發型的水皰要小且較簇集,破裂後而糜爛,滲液,逐漸乾燥結痂,全程經過約1~2周,愈後區域性可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損害好發於面板粘膜交界處,如口角、脣緣及鼻孔附近,亦有發生於顏面、脣部者。
口脣皰疹屬於一種病毒性面板病,是由於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中醫被稱為"上火",好發於口脣、口角,常由感冒、發熱、疲勞,睡眠不足、心情抑鬱、壓力大、緊張焦慮等因素,致使免疫力下降,使潛伏於體內的皰疹病毒大量繁殖,導致嘴角起泡而發病。開始有灼熱感,繼而群集水泡、糜爛、結痂,病程約二週左右,可復發。
口脣皰疹的發病基本是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它通常發生於發燒、感染、感冒,或日晒風吹後、生活緊張、月經期間,或當免疫系統受抑制時。這種病具高度傳染性。潛伏期約3-10天,出現脣皰疹後,可能維持三週之久。如果你有過敏傾向,很可能你的免疫系統虛弱,因此也可能易患口脣皰疹。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熱毒邪外感,客於肺胃二經,蘊蒸面板,脈絡不暢,水津佈散失常,而見面板起小水皰,破後形成糜爛面,風熱蘊阻則瘙癢、灼熱。肝之經脈繞陰器,肝膽溼熱下注,阻於陰部則見陰部起水皰,溼熱之邪最易腐爛,故陰部水皰極易糜爛染毒,則產生明顯疼痛。可伴有發熱,便幹溲赤等溼熱下注之症。病症反覆發作,日久熱邪傷津,故又可見咽乾、口渴、舌紅、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症。若小兒先天不足,抵抗力差,感受熱毒,可見高熱驚厥、不食、皰疹泛發、肝臟腫大,黃疸等毒入營血,內傳臟腑之危候。
1、風熱蘊膚
證候:面板粘膜交界處出現成群小水皰,四周紅暈,皰液澄清,破潰後露出糜爛面,一週左右乾燥結痂而愈,可伴有刺癢、疼痛、發熱。發於眼部者可見怕光、流淚、眼瞼浮腫、眼白髮紅。
辨析:
①辨證:本證以初發病人為主,病位多在頭面部,病程短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風熱毒邪客於肺胃,蘊蒸於面板,津液佈散失常,而見面板起小水皰,風盛則癢,不通則痛,風熱外感則發熱怕涼風熱之邪多侵犯上部,故見皮疹多於頭面。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清肺湯:桔梗12克,葛根15克,柴胡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桑葉12克,菊花15克,板藍根20克,銀花20克,連翹30克,黃芩15克,山梔12克,蘆根3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熱炎寧、敗毒丸口服。
2、肝膽溼熱
證候:水泡發於口脣、陰部,易破潰糜爛,流水,疼痛明顯;若染毒後則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發熱,便幹,溲赤,苔黃膩,脈滑數。
辨析:
①辨證:本證以病發於下半身、陰部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溼為陰邪,多趨於下。肝膽溼熱下注,阻於陰部則見區域性起皰疹,溼熱之邪易於糜爛,所以水皰易破潰糜爛,流水,化膿。溼熱阻滯經絡不通則痛,熱盛則發熱,便幹溲赤,苔黃膩,脈滑數為溼熱之象。
治法:清瀉肝膽溼熱。
方藥:清肝瀉熱湯加減:龍膽草15克,苦蔘15克,白鮮皮15克,地膚子15克,蛇床子15克,黃柏12克,黃芩15克,山梔12克,生地20克,澤瀉12克,木通12克,板藍根30克,車前子12克,生大黃6克,敗醬草20克,防己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瀉肝丸、蓮芝丸口服。
3、陰虛內熱
證候:病情反覆發作,雖經治療亦不能控制其再發,面板粘膜交界處或其他部位起水皰,集簇成群,破潰後糜爛,灼熱瘙癢,疼痛。伴口渴,咽乾,心煩,舌紅,苔薄,脈細數。
辨析:皮疹皮復發作,病史較久,伴口渴心煩,咽乾咽燥,舌紅,苔薄,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
方藥:滋陰清熱湯:生地20克,玄蔘15克,丹皮12克,麥冬12克,天花粉12克,知母15克,黃柏12克,地骨皮30克,馬齒莧15克,紫草15克,板藍根20克,白茅根20克,蘆根20克,連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知柏丸、珍珠丸口服。
4、熱毒熾盛
證候:面板粘膜起水皰,或全身散在皰疹,伴高熱驚厥、不思飲食、肝腫大、黃疸等危重症候,多見於嬰幼兒。
辨證:
①辨析:本證病情危重,全身泛發皰疹,高熱,驚厥,不思飲食等危重證候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熱毒熾盛,深入營血,內攻臟腑,故見患兒高熱,熱盛動風則驚厥,毒客腸胃則不思飲食,毒客於肝則肝腫,黃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涼血解毒湯:紫參12克,水牛角15克,珍珠粉6克,石膏30克,牛黃3克,黃連12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生地20克,銀花30克,丹皮20克,茅根30克,連翹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清開靈、猴棗散口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