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科 主治醫師 鮑海軍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於中年女性,我國患病率約為 0.32-0.36%。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炎。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韌帶和肌腱等,造成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病情和病程有個體差異,從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肩、膝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並伴活動受限;髖關節受累少見。關節炎常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腫脹和壓痛,晨僵常長達1小時以上 。最為常見的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及鈕孔花樣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並因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關節症狀外,還可出現關節外或內臟損害,如類風溼結節,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病變。

  目前,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和心理康復治療等。

  1、 藥物治療

  當前國內外應用的藥物,以及植物藥均不能完全控制關節破壞,而只能緩解疼痛、減輕或延緩炎症的發展。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分為四大類,即非甾類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DMARDs)、糖皮質激素和植物藥。

  2、外科治療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經過內科積極正規或藥物治療,病情仍不能控制,為防止關節的破壞,糾正畸形,改善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並不能根治類風溼關節炎,故術後仍需內科藥物治療。常用的手術主要有滑膜切除術、關節形成術、軟組織鬆解或修復手術、關節融合術。

  3、心理和康復治療

  關節疼痛、害怕殘廢或已經面對殘廢、生活不能自理、經濟損失、家庭、朋友等關係改變、社交娛樂活動的停止等諸多因素不可避免的給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帶來精神壓力,他們渴望治療,卻又擔心藥物不良反應或對藥物實際作用效果信心不足,這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抑鬱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嚴重的抑鬱有礙疾病的恢復。因此,在積極合理的藥物治療同時,還應注重類風溼關節炎的心理治療。另外,在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療效評定上亦應結合患者精神症狀的改變。對於急性期關節劇烈疼痛和伴有全身症狀者應臥床休息,並注意休息時的體位,儘量避免關節受壓,為保持關節功能位,必要時短期夾板固定(2-3周),以防畸形。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被動和主動的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肌萎縮。對緩解期患者,在不使患者感到疲勞的前提下,多進行運動鍛鍊 ,恢復體力,並在物理康復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

  4、其他治療

  生物製劑如抗TNF-α、幹細胞移植等新療法已開始用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其確切療效和不良反應還待更多病例的長期觀察隨診。

  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病程遷延,類風溼關節炎頭2~3年的致殘率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療,3年內關節破壞達70%。積極、正確的治療可使80%以上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病情緩解,只有少數最終致殘。

  治療策略

  在當今,類風溼關節炎不能被根治的情況下,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因此,治療時機非常重要。早期積極、合理使用DMARDs治療是減少致殘的關鍵 。

  目前尚無準確預測預後的指標,通常認為:男性比女性預後好;發病年齡晚者較發病年齡早者預後好;起病時關節受累數多或有跖趾關節受累、或病程中累及關節數大於20個預後差;持續高滴度類風溼因子陽性、持續血沉增塊、C反應蛋白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均提示預後差;有嚴重周身症狀(發熱、貧血、乏力)和關節外表現(類風溼結節、鞏膜炎、間質性肺病、心包疾病、系統性血管炎等內臟損傷)預後不良;短期激素治療症狀難以控制或激素維持劑量不能減至10mg/日以下者預後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