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副主任醫師 葛興濤

  踝關節實際上是一個複合性關節,其運動和機轉都比較複雜,所以在研究它的讀片方法之前對踝關節的功能解剖作一簡單回顧是非常必要的。

  為研究踝關節損傷的機轉、檢查和確定關節韌帶損傷、關節不穩定以及臨床處理,都需要熟悉踝關節的正常功能解剖。

  踝關節主要功能為背屈和跖屈。正常生理情況下,踝關節活動與足的距下關節、中跗關節構成一種“複合”運動。

  正常踝關節處於固定位置時,距骨穩固地固定在踝關節榫眼內,雖然跖屈時關節比較鬆蕩、背伸時比較緊張,但在任何固定的位置,都保持關節的相對穩定性,不能發生內旋、外旋、內翻、外翻或其他活動。

  當踝關節處於運動中,就踝關節本身來說,並不是單一方向的活動,而是一種“複合”運動。踝關節由跖屈到背屈活動過程中,同時產生距骨由內旋到外旋,由內翻到外翻;脛骨則在距骨滑車面上相對的由外旋到內旋;腓骨由前向後和由下向上、併發生外旋;踝間距離逐漸增大等一系列活動。踝關節由背屈到跖屈活動過程中與上相反。

  上述活動產生的原因是由踝關節本身解剖的特殊結構決定的,說明如下:

  一、為什麼踝關節屈伸活動時,距骨產生內翻與外翻?

  距骨滑車面是一個弧度向上的螺旋形關節面。距骨滑車前部內側高、外側低,中部水平,後部外側高、內側低。用中心X線束由前到後通過四個不同角度來正切滑車關節面進行X線照片清楚地看到距骨滑車面從前到後是由外下方傾斜逐漸轉變為內下方傾斜,前面和後面相交的傾斜角為6°~10°這就是距骨滑車面的螺旋形坡度,因此距骨在榫眼內活動時,距骨必然要發生內翻與外翻和旋轉活動。

  二、為什麼踝關節屈伸活動同時產生距骨內旋與外旋?

  除上述原因外,還可看到距骨體的內、外側關節面是兩個方向一致的弧形面。內側關節面是一個半月狀的凹面,外側關節面是一個凸面,兩個關節面的弧形均突向外側,決定了距骨在榫眼內活動時,由跖屈到背屈發生外旋,由背屈到跖屈時產生內旋。

  三、為什麼踝關節屈伸時踝間距離增大?

  距骨滑車面是一個楔形體,前寬後窄,相差為5~10mm。前後相比約為3:2。足背屈時,較寬的滑車前部嵌在榫眼內,致使兩踝間距離增大,聯合韌帶緊張,關節穩定。跖屈時滑車後部較窄,踝間距離縮小,關節鬆蕩。

  四、為什麼踝關節屈伸活動時腓骨產生活動?

  正常人踝關節屈伸活動時(將小腿固定),足背屈時腓骨後移約1cm,上移0.5~1cm並向外旋轉,這也是由踝關節解剖結構決定的。

  熟悉上述功能解剖是研究踝關節創傷機制與骨折解剖的基礎。

  從踝關節正位片上看,關節間隙呈倒“U”形,均勻等寬,約0.5cm,內踝間隙清楚。如倒“U”形關節間隙某一部位出現不等寬,則說明此處韌帶或關節囊有攣縮;如內踝間隙不清楚或變窄,則說明踝關節內翻畸形,此處軟組織有攣縮。

  如倒“U”形關節間隙全部模糊,則可能為類風溼關節炎初期。

  如倒“U”形關節間隙全部變窄,則可能為類風溼關節炎晚期,關節囊全部攣縮。

  當踝關節最大跖屈時,脛骨遠端關節面則微向內下方傾斜,最大背伸時又微向外下方傾斜,這是因為脛骨遠端關節面與距骨滑車面一樣,是一個具有螺旋坡度的關節面,當踝關節內、外翻損傷造成脛骨遠端關節面壓縮骨折時,就會破壞這種正常關係而發生踝關節內外翻畸形,或因這種正常關節遭到破壞導致骨性關節炎(踝關節的內部力平衡遭到破壞所致)。

  無論在踝關節某一部位出現骨質增生或有骨贅生成,如果該部位是某一軟組織的附著區(一般指肌肉、韌帶、關節囊),說明該軟組織長期處於緊張攣縮狀態,如此部位不是在軟組織的附著處,而是在關節面的某一部位(一般在關節邊緣),說明此處長時間的壓力很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