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副主任醫師 雷志丹

[摘要] 目的 探討長骨內生軟骨瘤影像學特點及鑑別診斷。資料與方法 分析11例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的長骨內生軟骨瘤資料,總結其X線平片、CT及MRI表現。結果 11例中發生在股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3例,脛骨上段2例,腓骨上段1例,脛骨下段1例,另1例為雙側股骨下段及脛骨上段對稱性病變。所有病例X線表現均有囊狀骨質破壞區,10例見斑片狀、條狀、環狀鈣化或骨化影;5例CT檢查中均顯示了骨質破壞及不同程度鈣化,2例骨皮質斷裂,且其周圍合併軟組織腫塊;2例MRI檢查顯示骨質破壞區呈T1WI中等訊號、T2WI高訊號;所有病例影像學表現均未見骨膜反應。結論 長骨內生軟骨瘤影像學表現有一定特徵性,結合X線平片、CT及MRI可作出正確診斷,CT、MRI對鑑別診斷有較大價值。河南省人民醫院放射科雷志丹

[關鍵詞]  長骨; 內生軟骨瘤;斷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軟骨瘤是一種較常見腫瘤,在骨良性腫瘤中佔第三位,主要發生在短骨,也有發生於長骨、骨盆等部位[1. 2],而發生於骨髓腔者稱為內生軟骨瘤。發生於短骨的內生軟骨瘤報道較多,但發生於長骨的報道較少。筆者對經手術病理或穿刺活檢證實的11例長骨內生軟骨瘤的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5~53歲,中位年齡28歲。病程3月~20年,平均5年。臨床表現主要為受累部位疼痛不適,1例膝關節骨骼變形,6例可觸及較硬腫塊。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

所有病例均有X線正、側位平片,同時5例行CT平掃檢查,其中2例加作CT增強掃描。2例行MRI檢查。

2 結果

2.1 病變發生部位 本組11例中10例為單發,1例為雙側對稱性多發病變,受累部位:股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3例,脛骨上段2例,腓骨上段1例,脛骨下段1例,1例為股骨下段、脛骨上段對稱性多發病變。

2.2 X線特徵 本組11例中4例完全位於骨髓腔內,呈分葉狀或類圓形透亮區,邊緣見硬化緣,骨皮質無改變;1例破壞區呈偏側性生長,骨皮質變薄;6例(含1例多發病變)呈膨脹性改變,見蜂窩狀骨間隔,所有骨皮質膨脹變薄,其中2例出現區域性骨皮質缺損。本組中10例有明顯鈣化,呈斑點狀、條狀改變。1例合併有病理骨折。所有病例均未見骨膜反應。

2.3 CT及MRI表現  2例CT顯示病灶完全位於骨髓腔內,呈橢圓形低密度,其中1例呈斑點狀鈣化影,另1例呈環狀鈣化;3例顯示病灶呈膨脹性改變,見蜂窩狀骨間隔,骨皮質部分性中斷,其內密度不均,見斑點狀鈣化。本組5例CT中有2例病灶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腫塊呈不均勻強化。2例MRI顯示病變區骨質呈囊狀破壞,T1加權像呈不均勻中等訊號,T2加權像呈不均勻高訊號;2例均未見軟組織腫塊。

3 討論

3.1 概述  軟骨瘤為良性腫瘤,較為常見,在所有良性骨腫瘤中佔第三位[2],佔良性骨腫瘤的12%,佔全部骨腫瘤的3%左右,其發病率相對低於骨軟骨瘤。以四肢短骨最為多見,佔58%,四肢長骨、骨盆、椎骨等各部位都可發生,其中四肢長骨發病佔32%,多發生於骨端或骨幹骺端。發生於皮質或骨膜下者稱為外生軟骨瘤;發生於骨髓腔者稱為內生軟骨瘤;多發軟骨瘤合併畸形者稱為Ollier氏病,多發軟骨瘤合併有肢體軟組織血管瘤的稱為Maffucci氏病。本組病例均為位於骨髓腔的內生軟骨瘤。內生軟骨瘤各年齡都可見到,自幼年發病,以20~40歲最為常見,30歲是高峰。因無自覺症狀,常至成年才表現出來,病程常達數年、數十年,亦有短期內或近2~3年生長加速者,故許多內生軟骨瘤是因其它原因行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病變可單發或多發,多發者常有畸形。主要體格檢查可發現區域性結節狀腫塊,質地較硬,區域性壓痛。關節活動一般無障礙,有時引起關節變形。內生軟骨瘤是一種由分葉狀透明軟骨構成的腫瘤,外有纖維包膜,多呈分葉狀,小葉間隙的血管附近和肥大軟骨層的基質內常有程度不一鈣化,偶見液化壞死及囊變。因取材原因,病理學對良性軟骨瘤有無肉瘤變的診斷有一定的難度。

3.2 影像學特點 發生於長骨的內生軟骨瘤以股骨下段及脛腓骨上段多見,病灶範圍相對廣泛,但其中心一般位於管狀骨的幹骺端[3]。X線平片顯示病灶中央呈囊狀膨脹性透明區或地圖狀骨質破壞,邊緣主要表現為骨質硬化,也有邊緣不清。腫塊常呈分葉狀,病變周圍骨質常可顯示弧形受壓或膨脹變形,病變也可侵犯骨髓腔而不壓迫鄰近的骨皮質,對於大多數病變X線能夠發現程度不等的鈣化,佔50%以上,為點狀、條狀、斑塊狀、環狀不同形態,其中環狀鈣化具有特徵性。多數認為骨囊狀破壞、邊緣硬化及破壞區內鈣化為診斷此病的典型徵象。如果X線平片未發現鈣化,則難以診斷,本組就有1例因此而為正確診斷。又因為密度解析度較低,X線對於病灶是否惡變的判斷有一定侷限性。CT顯示長骨內生軟骨瘤具有明顯的優勢,能清楚顯示髓腔內病變呈分葉狀、類圓形骨質破壞或膨脹性骨質破壞,發生膨脹性骨質破壞可以觀察到骨皮質變薄及骨皮質是否連續,本組有1例骨皮質中斷,周圍有軟組織腫塊,提示病灶已惡變為軟骨肉瘤。若患骨的膨脹程度相對較輕,當出現病理骨折,也應警惕惡變的可能。CT能敏感發現病灶內的鈣化,這對本病的診斷具有特殊價值,其中囊狀透亮區內的鈣化影被認為是診斷內生軟骨瘤的主要依據[3]。Cohen[4]等觀察到內生軟骨瘤內含有透明軟骨基質,形成了獨特的MRI表現,在T2WI上內生軟骨瘤呈分葉狀的高訊號,這反映了透明軟骨內水含量與粘多糖成分的比值較高,在T1WI上,內生軟骨瘤表現為分葉狀的骨髓內病變,其訊號與骨骼肌相近,偶爾,在T1WI可見高訊號,可能是病變內的骨髓脂肪所致,病變T2WI訊號在FSE上比在SE上訊號有所降低。本組2例MRI顯示在T2WI上呈分葉狀的高訊號,在T1WI上表現為分葉狀的骨髓內病變,其訊號與骨骼肌相近,與Cohen的研究相似。本組1例多發病變及骨骼變形,診斷為Ollier 氏病,其表現除具有上述X線改變外,合併有幹骺端膨大,骨幹粗短並膝關節畸形等徵象。

3.3 鑑別診斷 儘管大多數長骨內生軟骨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但對於非典型長骨內生軟骨瘤仍需要與下列疾病鑑別:(1)軟骨黏液纖維瘤:通常位於下肢長管狀骨,典型表現為病灶長軸與骨幹平行,偏心性橢圓形骨質破壞內有粗糙的樑狀間隔,很少有鈣化。(2)骨囊腫:多數在長管狀骨的幹骺端,呈圓形或橢圓形骨質透亮區,內無結構,一般無鈣化,常合併有病理骨折。(3)骨梗死:發生於幹骺端,邊界清楚,邊緣呈匐行狀的病灶。患骨無膨脹,邊界相對欠清,而長骨內生軟骨瘤常有硬化緣。骨梗死產生的鈣化一般從外周到中央。MRI檢查多數能夠對二者加以區別,骨梗死在T1WI上有高訊號的脂肪,在T2WI上缺少高訊號的軟骨。如有酗酒、濫用激素、胰腺炎、深海潛水職業史等更傾向於骨梗塞。(4)軟骨母細胞瘤:與長骨內生軟骨瘤一樣,其內可見鈣化,周邊見硬化環。但前者腫瘤多位於幹骺癒合前的骨骺,發生於關節面下的可突破骨端進入關節,單純位於幹骺端而不累及骺板的極少見。而後者病變多位於幹骺端並向骨幹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Adam Greenspan. Tumors of cartilage origin. Orthop Clin North Am ,

1989 ,20 (3) ∶347.

2.白人駒,主編. 醫學影像診斷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711.

3.陳熾賢,主編.實用放射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946.

4.Cohen EK, Kressel HY, Frank TS, et al. Hyaline cartilage-origin bone and soft tissue neoplasms : MR apperance and histiologic correlation. Radiology 1988;167(3):477.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