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醫療保障的發展及診療技術的提高,我國各級醫院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與手術量均大幅攀升。正確處理臨床檢出的大量甲狀腺結節,仍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1、嚴格掌握甲狀腺結節外科治療的適應證
由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內分泌外科學組、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業委員會及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於 2012 年制定的我國第 1 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療指南》中明確指出,甲狀腺良性結節手術適應證為:
(1)出現與結節明顯相關的區域性壓迫症狀;
(2)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內科治療無效者;
(3)腫物位於胸骨後或縱隔內;
(4)結節進行性生長,臨床考慮有惡變傾向或合併甲狀腺癌高危因素。因外觀或思想顧慮過重影響正常生活而強烈要求手術者,可作為手術的相對適應證。該相對適應證系充分考慮我國目前整個醫療環境與實際情況而定。
目前,我國甲狀腺結節超聲檢查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使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檢出率逐年上升;廣大基層醫院的超聲水平準確率不高及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沒有廣泛應用於臨床導致無法有效評估檢出結節的性質;經濟利益驅動和病房週轉壓力致使手術指徵被擴大化。有些醫院甲狀腺手術已經成為縮短平均住院時間的重要手段。
也有部分外科醫師為了練習手術技巧(包括腔鏡手術、開放手術)給許多良性無手術指徵的病人實施手術,這導致甲狀腺結節病人過度檢查和過度手術的情況非常普遍。非必要的甲狀腺結節手術率顯著升高,這不僅給病人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傷,可能導致或加重病人甲狀腺功能低下,而且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同時國內與之相關的醫療糾紛例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此,我們強調要重視甲狀腺結節的術前評估,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提高我國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水平。
2、如何避免良性甲狀腺結節的二次手術
甲狀腺結節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病灶可以侷限於一側也可發生在兩葉。在臨床實踐中,經常發現部分病人於首次術後若干年殘留的甲狀腺腫塊須再次手術。
如何避免二次手術的發生,主要決定於首次手術方式的選擇及術後的治療方式。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甲狀腺結節摘除術、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腺葉+對側部分切除術、甲狀腺近全切除術(切除範圍為一側腺葉,固有被膜外完整切除+峽部+對側絕大部分腺葉,僅保留對側及背側不超過10% 體積的甲狀腺組織)和全甲狀腺切除術。
臨床外科醫師為了避免發生喉返神經損傷及甲狀旁腺損傷較傾向於應用甲狀腺部分切除術或一側腺葉+對側部分切除術。但如果沒有內科替代治療,殘留甲狀腺常發生結節復發,有些需要再次手術,這不但給病人帶來一定痛苦而且增加了手術難度及手術併發症(尤其對大部腺葉切除術病人)。
筆者對甲狀腺結節的術式選擇,病灶位於一側葉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病灶位於兩側(均有手術適應證者)行近全甲或全甲狀腺切除術。
對一側病變有手術適應證,而對側病變直徑<1 cm 者行術中探查,如能觸及腫塊則行腫塊切除,如探查未發現腫塊(但超聲檢查往往發現結節)則隨訪觀察,為了減少促甲狀腺激素(TSH)對殘留甲狀腺的刺激,常給予左旋甲狀腺素片行替代療法,儘管採用積極的內科替代治療,仍會有少部分病人須二次手術,以上方法供讀者參考,也希望引起大家討論。
3、胸骨後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外科處理
胸骨後甲狀腺腫指體積的 50% 以上位於胸廓人口以下的甲狀腺腫,佔甲狀腺手術的 1%~15%。由於胸骨後左側有主動脈弓和左頸總動脈阻擋,所以臨床右側胸骨後甲狀腺腫多於左側,手術治療是惟一有效的辦法。胸骨後結節性甲狀腺腫一般分為3 型:Ⅰ型為不完全性胸骨後甲狀腺腫;
Ⅱ型為完全性甲狀腺腫,Ⅰ型與Ⅱ型是由於甲狀腺自身重力、吞嚥活動和胸腔負壓共同作用,使其沿氣管前間隙下墜人胸腔,其血供來自於甲狀腺上下動脈;Ⅲ型罕見,為胸骨後迷走甲狀腺,其血供大多來源於胸內血管,臨床實踐表明絕大多數Ⅰ型和Ⅱ型胸骨後甲狀腺腫可通過頸部手術人路切除,僅少數Ⅰ型和Ⅱ型及小部分Ⅲ型要採用胸骨切開人路或頸胸聯合人路切除。
由於胸腔縱隔空間較大,胸骨後的甲狀腺腫生長又往往較大,容易對周圍的重要結構如氣管、大血管產生擠壓。因此,經頸人路切除胸骨後甲狀腺腫難度較大,具有豐富經驗的專科醫師施行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4、規範腔鏡手術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中的應用
腔鏡外科是外科領域的一個重大創新。1997 年 Hiiseher 等首次報道腔鏡輔助下甲狀腺腺葉切除術,隨後 Ikeda 等報道了全腔鏡下甲狀腺手術,隨著腔鏡裝置及器械的改進,機器人的應用,手術技巧的提高及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各種腔鏡甲狀腺手術不斷開展,適應證也從良性甲狀腺疾病擴充套件到低危組的分化型甲狀腺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