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乳腺外科 主任醫師 郭美琴

  乳腺增生症是最常見的乳腺良性疾病之一,它與乳腺癌的關係一直為學者們所重視。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就有很多學者通過對乳腺癌旁病變共存性研究和臨床回顧性調查的結果,提出乳腺囊性增生病與乳腺癌相關。

  20世紀70年代以後,大量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以普通人群乳腺癌發生率為對照標準,對活檢明確的乳腺增生症患者經長期隨訪研究,證實乳腺增生症與乳腺癌發生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文獻包括Duppont和Page等1985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超過1萬例,隨訪17.5年的結果。

  其結論明確提出:

  ①下列病變癌變的機會甚少,如囊腫病、導管擴張、硬化腺病、硬化病及纖維腺瘤變等;

  ②活檢發現輕度上皮增生症及大汗腺化生,在45歲以下無明顯意義;

  ③乳腺不典型增生癌發生率較對照組增加4.7倍,如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發生率增加近10倍。其研究結果證實了乳腺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與乳腺癌發生的關係。

  此後,其又進一步將活檢明確的不同病理形態學病變婦女與同年齡未取乳腺活檢的婦女比較,以隨訪10-20年發展成乳腺浸潤癌的比率作為危險度,把乳腺囊性增生病按組織學型別分為囊腫、大汗腺化生、腺病、硬化性腺病、炎症、鈣化、導管內乳頭狀瘤和/或上皮增生。經隨訪發現與普通人群比較,

  ①非增生性病變,如囊腫、大汗腺化生、腺病、硬化性腺病或炎症等乳腺癌發生危險並不增加;

  ②乳腺導管上皮增生無不典型增生者,包括一般性、中度增生或旺熾型增生,危險性輕度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為對照組的1.5~2.0倍);

  ③上皮不典型增生者,包括導管不典型增生和小葉不典型增生,危險性中度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為對照組的4~5倍);

  ④而原位癌包括小葉原位癌和導管原位癌,發生浸潤性癌的危險性高度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為對照組的8~10倍)。

  該結果進一步明確了不典型增生在乳腺良性疾病癌變中的意義;其發展過程為正常乳腺上皮細胞→一般性增生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上皮細胞→原位癌→浸潤性癌。經過反覆研究論證Page等將乳腺增生性病變分為4類:A非增生性病變、B一般性上皮增生、C上皮不典型增生、D原位癌,以指導臨床治療和隨訪監測。

  隨訪發現從第一次手術發現有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再次發現乳房包塊或侷限性增厚而第二次手術病理證實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為期2-7年,發現乳腺早期癌變間隔時間為2-10年。對乳腺導管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病變的細胞超微結構、受體狀態、增殖特點、癌基因產物和腫瘤相關抗原表達的變化等幾方面初步研究提示:不典型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癌變的起始和過渡階段,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向癌轉變包括了一系列能夠辨認的過程。

  乳腺癌前病變的治療研究亦值得重視。目前對早期乳腺癌的臨床診斷已有部分有效的方法,包括乳腺X線鉬靶攝片、彩色超聲檢查、乳腺導管造影和乳管鏡檢查等,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乳腺磁共振。但對不典型增生尚缺乏有效的檢診和監測手段。臨床上應該注重對“乳腺增生症”臨床表現與病理聯絡的研究;加強對可能存在“癌前病變”的高危人群的研究和監測。

  隨訪研究發現乳腺增生症侷限性增厚不隨月經週期改變同時經系統藥物治療不能改善者,以及40歲以上出現乳腺增生症症狀者不典型增生髮生率明顯增高,提示應加強對這一部分患者的臨床檢查、活檢和隨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