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所致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菌痢病人和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通過消化道途徑傳播,經汙染的食品、水、手、蒼蠅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和粘液膿血便,可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癥症狀,嚴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多發於夏秋季,但常年皆可見散發病人。
潛伏期大約為1~2天。臨床表現急性期為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左右,伴頭痛、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腹痛、腹瀉、每天排便lO~20次,呈膿血便,裡急後重感顯著。慢性菌痢病人則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過兩個月而病情未愈者。中毒型多見於2~7歲兒童,起病急驟,病勢凶險,高熱體溫達40℃以上。
伴全身嚴重毒血癥症狀,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可迅速發生迴圈及呼吸衰竭,故以嚴重毒血癥、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為主要臨床表現,而腸道症狀較輕甚至開始無腹痛及腹瀉症狀。發病後24h內可出現腹瀉及痢疾樣大便。按其臨床表現之不同分以下3型。即休克型、腦型(呼吸衰竭型)和混合型。對疑似患者,應用冷鹽水灌腸或作肛門試紙採取糞便。
[保 健 處 方]
1、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多飲開水,飲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麵條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脹,切忌過早的給予有刺激性或多渣滓食物。有嘔吐、失水、高熱者,需給予靜脈補液,也可給予患者口服補液鹽。慢性菌痢患者尤需注意個人衛生,並加強免疫力。
2、在傳染源的管理上,急性病人應住院或在家中隔離、消毒和徹底治療,隔日1次大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才可解除隔離。
3、痢疾桿菌對各種消毒劑皆很敏感,如新潔爾滅、過氧乙酸、昇汞、石灰乳等均能殺滅此菌。
4、對從事托幼機構、飲食行業、食堂炊事人員及自來水廠給水工作人員,必須定期進行大便培養。
5、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得了菌痢要及早報告治療,不喝生水,不吃腐爛不潔的食物,不隨地大小便。要特別注意兒童機構及集體單位中菌痢的傳播。嚴格檢查集中供水的水質是否合乎衛生要求。
6、口服活菌苗保護易感人群。目前國內主要採用變異菌株,免疫期可持續6~12個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