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主任醫師 王永龍

  焦慮症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覆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徵,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性不安,臨床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與驚恐障礙兩種主要形式。

  焦慮症曾被稱為心臟神經官能症、激惹心臟、神經迴圈衰弱、血管運動性神經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各種名稱。患病率為1.48‰,女性多於男性,約為2:1。廣泛性焦慮症大多起病於20~40歲,而驚恐發作多發生於青春後期或成年早期。

  焦慮症的預後在很大程度上與個體素質有關,如處理得當,大多數患者能在半年內好轉。一般來說,病程短、症狀較輕、病前社會適應能力完好、病前個性缺陷不明顯者預後較好,反之預後不佳。也有人認為,有暈厥、激越、現實解體、癔症樣表現及自殺觀念者,常提示預後不佳。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 認為焦慮障礙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2、生化因素 發生機制至今尚不清楚。

  3、心理因素: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焦慮是對某些環境刺激的恐懼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焦慮源於內在心理衝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衝突在成年後被啟用,從而形成焦慮。

  二、臨床表現

  (一)廣泛性焦慮症

  又稱慢性焦慮症,是焦慮症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常緩慢起病,以經常或持續存在的焦慮為主

  要臨床相。具有以下表現:

  1、精神焦慮 精神上的過度擔心是焦慮症狀的核心。表現為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礆或不幸事件的經常擔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確意識到他擔心的物件或內容,而只是一

  種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的強烈的內心體驗,稱為自由浮動性焦慮。有的患者擔心的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其擔心、焦慮和煩惱的程度與現實很不相稱,稱為預期焦慮。患者常有恐慌的預感,終日心煩意亂、憂心仲仲,坐臥不寧,似有大禍臨頭之感。

  2、軀體焦慮 表現為運動不安與多種軀體症狀。運動不安:可表現搓手頓足,不能靜坐,不停地來回走動,無目的小動作增多。有的病人表現舌、脣、指肌的震顫或肌體震顫。軀體症狀:胸骨後的壓縮感是焦慮的一個常見表現,常伴有氣短。肌肉緊張:表現為主觀上的一組或多組肌肉不舒服的緊張感,嚴重時有肌肉痠痛,多見於胸部、頸部及肩部肌肉,緊張性頭痛也很常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動地速、面板潮紅或蒼白、口乾,便祕或腹瀉,出汗、尿意頻繁等症狀。有的患者可出現早洩、陽痿、月經紊亂等症狀。

  3、覺醒度提高 表現為過分的警覺,對外界刺激敏感,易於出現驚跳反應,注意力難於集中,易受干擾;難以入睡、睡中易驚醒,情緒易繳惹;感覺過敏,有的病人能體會到自身肌肉的跳動、血管的博動、胃腸道的蠕動等。

  4、其它症狀 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常合併疲勞、抑鬱、強迫、恐懼、驚恐發作及人格解體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常不是疾病的主要臨床相。

  (二)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又稱急性焦慮障礙。其特點是發作的不可預測性和突然性,反應程度強烈,病人常體會到瀕臨災難性結局的害怕和恐懼,而終止亦迅速。

  患者常在無特殊的恐懼性處境時,突然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以及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患者好像覺得死亡將至、災難將至,或奔走、驚叫、四處呼救,伴胸悶、心動過速、心跳不規則、呼吸困難或過度換氣、頭痛、頭昏、眩暈、四肢麻木和感覺異常、出汗、肉跳、全身發抖或全身無力等自主神經症狀。驚恐發作通常起病急驟,終止也迅速,一般歷時5~20分鐘,很少超過1個小時,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發作期間始終意識清晰,高度警覺,發作後仍心有餘悸,擔心再發,不過此時焦慮的體驗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虛弱無力,需數小時到數天才能恢復。60%的患者由於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幫助而產生迴避行為,如不敢單獨出門,不敢到人多熱鬧的場所,發展為場所恐懼症。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CCMD―3關於廣泛性焦慮與驚恐發作的診斷標準如下:

  1、廣泛性焦慮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以持續性的原發性焦慮症狀為主,並符合以下兩項: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物件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和運動性不安。

  (3)社會功能受損,病人因難以忍受卻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4)符合症狀標準至少6個月。

  (5)排除:甲狀腺機能亢進、高血壓、冠心病等軀體疾病繼發的焦慮,興奮藥物過量和藥物依賴戒斷後伴發的焦慮;其他型別精神疾病或神經症伴發的焦慮。

  2、驚恐障礙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驚恐發作需符合以下四項: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發作外,無明顯症狀;發作時表現強烈的恐懼、焦慮及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並常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瀕死恐懼,或失控感等痛苦體驗;發作突然,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

  (3)病人因難以忍受卻又無法解脫,因而感到痛苦。

  (4)一個月內至少有3次驚恐發作,或首次發作後繼發害怕再發的焦慮持續1個月。

  (5)排除:其他精神障礙繼發的驚恐發作;軀體疾病如癲癇、心臟病發作、嗜鉻細胞瘤、甲亢或自發性低血糖等繼發的驚恐發作。

  (二)鑑別診斷

  1、軀體疾病所致焦慮 甲狀腺疾病,心臟疾病,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炎、腦血管病、腦變性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易於出現焦慮症狀。臨床上對初診、年齡大、無心理應激因素、病前個性素質良好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焦慮是否繼發於軀體疾病。

  2、藥源性焦慮 許多藥物在中毒、戒斷或長期應用後可致典型的焦慮障礙。如某些擬交感藥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劑及阿片類物質,長期應用激素、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物等等。根據服藥史可資鑑別。

  3、精神疾病所致焦慮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伴有焦慮,只要發現有分裂症症狀,就不考慮焦慮症的診斷;抑鬱症是最多伴有焦慮的疾病.當抑鬱與焦慮嚴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時,應先考慮抑鬱症的診斷,以防耽誤抑鬱症的治療而發生自殺等不良後果;其他神經症伴有焦慮時,焦慮症狀在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的臨床相或屬於繼發症狀。

  四、治 療

  (一)心理治療

  1、健康教育 焦慮症患者一般容易接受新的資訊,尤其是一些有助於解釋或減輕焦慮程度的資訊。因此,對這類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對疾病性質的講解,如焦慮的本質;為何會產生焦慮等,讓病人明白疾病的性質,消除某些顧慮。同時要了解患者自身對疾病的理解,及時洞悉患者的某些不良認知。指導患者進行一些簡單實用的應付焦慮的方法,改變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2、認知治療 焦慮症病人容易出現兩類邏輯錯誤:其一是過高地估計負性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尤其是與自己有關的事件;其二是過分戲劇化或災難化地想象事件的結果,焦慮證病人對事物的一些歪曲的認知,是造成疾病遷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對病人進行全面的評估後,治療者就要幫助病人改變不奶認識或進行認知重建。

  3、行為治療 焦慮症患者往往有焦慮引起的肌肉緊張、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心血管系統與消化系統症狀。運用呼吸訓練、放鬆訓練、分散注意技術等行為治療方法常常有效。對於因焦慮或驚恐發作而回避社交的患者,可以應用系統脫敏(暴露)治療。

  (二)藥物治療

  1、苯二氮卓類 應用廣泛,抗焦慮作用強,起效快。根據半衰期的長短可將其分為長程、程及短程作用藥。臨床應用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到最佳治療量,維持2-6周後逐漸停藥,以防成癮。停藥過程不應短於2周,以防症狀反跳。

  2、抗抑鬱劑 三環類抗抑鬱劑如米帕明、阿米替林;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

  根據抗抑鬱藥起效較慢.但無成癮性.而苯二氮卓類起效快.但長期使用有成癮性的特點,臨床上多采用在早期將苯二氮卓類與三環類或SSRIs類藥物合用,然後逐漸停用苯二氮卓藥物。而很少單獨應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作為一種長期的治療手段。

  3、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 普萘洛爾(心得安)常用。這類藥物對於減輕焦慮症患者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所致的軀體症狀如心悸、心動過速、震顫、多汗、氣促等有較好療效。有哮喘、充血性心衰、正在服用降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或容易出現低血糖者使用要小心。

  4、其他藥物 丁螺環酮,因無依賴性,也常用於焦慮症的治療。缺點是起效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