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認為哮喘是一種氣道的慢性炎症,主要是由於氣道對以變應原(過敏原)刺激為主的複雜致病因素呈高敏狀態,在慢性炎症基礎上反覆發生急性加重。哮喘的患病率增加與個體特應敏感性增高以及諸多誘發因素有關。和絕大多數疾病一樣,哮喘發病有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內因包括遺傳、心理、生理等因素,是引發哮喘的基礎;外因包括過敏原、感染、食物、有害氣體、特異氣味等,特別是變應原的接觸以及上、下呼吸道感染是導致氣道高反應、激發哮喘發病的主要誘因。雖然基因學因素可能對疾病發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而基因治療尚未應用於臨床。因此,針對過敏原以及感染等誘因進行特異性干預是目前防治哮喘的核心。
一、基因易感性
儘管與哮喘發病相關的基因學證據還不明確,而且不同患者、不同家族患者群哮喘相關基因可能差異很大,但臨床早已發現哮喘的明顯家族聚集傾向及其與過敏體質甚至家族過敏史的密切關係。美國哮喘患者中20%~25%的患者父母或同胞患有哮喘,父母一方有哮喘的孩子得哮喘的危險性比非哮喘家庭孩子高2~5倍,如果雙親都有哮喘則危險性更高近10倍,提示遺傳基因的內在作用。但也有人認為環境因素的改變可能比遺傳基因對哮喘發病率增加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
二、外在因素
1、環境因素
雖然城市居民呼吸道、胃腸道感染性疾病比農村低,但過敏性疾病及哮喘發病率卻高於農村。這可能與城市工業化導致大氣汙染,如二氧化硫、臭氧、苯及工業廢氣等大顆粒物質對呼吸道造成刺激有關。空氣汙染嚴重期間哮喘病患者住院率常常增加20%~30%。室外活動減少以及室內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汙染的增加,也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屋塵中含有多種過敏原性物質,如塵蟎、花粉、動物皮毛、植物纖維、黴菌及細菌代謝產物、食物殘渣、蟑螂等,主要通過人的呼吸進入氣道,產生過敏反應而引起氣道炎症,使哮喘反覆發作或季節性加重。
2、感染因素
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持續/潛在感染以及感染遺留的慢性改變可誘發哮喘。病毒誘導炎性細胞侵入氣道,導致氣道上皮細胞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氣道壁神經暴露,進而對刺激物敏感性增加;同時促進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加劇氣道炎症及氣道高反應性。非典型病原體也與哮喘急性發作或長期難以緩解以及哮喘惡化有關,是近年來被關注的熱點,如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等。細菌感染誘發哮喘的機制不清,推測細菌抗原可使機體對過敏原致敏性增加或增加支氣管黏膜樹突狀細胞數量,使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進而誘發哮喘。目前多數學者傾向於細菌感染為繼發性,即細菌感染可能是在病毒感染及過敏原誘發哮喘基礎上,加劇氣道炎症反應,哮喘加重病情的因素。
3、其他
藥物因素、食物因素 、運動因素 、精神因素也可誘發或加重哮喘的發作。
三、哮喘的防治原則
多年以來,GINA(全球支氣管哮喘防治創議)指南對慢性持續性哮喘推薦採取階梯治療,以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為依據、以哮喘長期管理為目標。在具體治療過程中,維持治療與控制症狀相結合,在充分吸入激素抗炎治療的前提下,適當延長長效β2激動劑吸入製劑作為基本治療,依據患者誘因、發病持續狀態、病情嚴重程度、經濟條件調整用藥。真正做到正確理解、靈活運用GINA指南的指導意見,謹慎、細緻地從每一個病例入手,在指南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長期防治結合方案。
首先需要儘可能做到在綜合醫院呼吸專業確診並制定初始治療方案,同時進行哮喘健康教育,建立可以隨時諮詢、定期隨診的醫患關係。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先詢問患者出現症狀的原因,如有明顯的過敏原接觸史,應及時查詢過敏原(面板試驗和/或血清學檢測),確定致敏原因,採取避免措施(物理阻隔治療)以及針對病因進行特異性干預(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現已證明,在兒童中,早期應用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可干擾過敏性疾病的自然程序,預防哮喘和氣道高反應性的進展。如哮喘患者同時伴有感染等誘因,需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製劑,同時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總之,一個良好的哮喘治療方案應以達到並維持哮喘控制水平為目標,並以最少的藥物、最低的成本獲得最佳的效果。哮喘的治療是一個動態的變化中的治療,首先應考慮的是治療層次的適當性、整體治療的連續性或持續性,以保證患者處於最大限度的哮喘控制狀態,減少急性加重次數,特別是住院次數。這不但對延緩病情發展有益,而且降低哮喘治療相關的總費用。這正是哮喘需要長期防治結合的原因所在。但非常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對哮喘認識不足,未能堅持必要的抗炎治療;我國基層醫療單位醫務人員對哮喘診療觀念陳舊,加之許多新型治療藥物不在醫保範圍且價格昂貴,絕大多數患者未能得到規範化治療,致使我國哮喘患者年病死率高居全球之首(36.7/10萬)。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