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吳國彪

  李大媽,今年65歲,平常身體挺好,偶爾血壓有點高,很少吃藥。這天干活時突發劇烈頭痛,噁心嘔吐,人倒是很清楚。到縣醫院查頭CT,提示: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大夫告訴家裡人,可能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的。一聽說是“腫瘤”,可把家裡人嚇壞了,縣醫院大夫建議轉上級醫院治療。

  省城大夫向家屬解釋,李大媽的這種腦出血,是出在腦組織的間隙和腦表的空隙之中,叫蛛網膜下腔出血,大多(80-90%)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動脈瘤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腫瘤,通俗講,其實是顱內血管壁上鼓起來的小泡,就像車胎磨損後鼓起來的泡一樣,到一定程度而破裂,車胎破了是漏氣,血管破了就是漏血了。

  李大媽顱內出血量小,發病時才沒有昏迷。入院及時做了“腦血管造影”,果然是顱內動脈瘤,做完造影,醫生當場向家屬展示了血管的3D影像,“左側後交通動脈瘤”一目瞭然。由於術前已經向家屬詳細解釋了顱內動脈瘤的危險性和手術的相關風險及防範措施,家屬同意行“動脈瘤栓塞術”。醫生用“彈簧圈”將“動脈瘤泡”填滿,確保了動脈瘤不會再次出血,後期又通過“腰穿”、“引流”將顱內出的血放了出來。李大媽很快痊癒出院。

  雖然顱內動脈瘤不是腫瘤,但不及時處理其危險性卻又高過腫瘤,號稱顱內的“不定時炸彈”,一旦出血後果嚴重,再次或多次出血致殘率、致死率很高。通過“介入栓塞”或“開顱夾閉”動脈瘤,可有效避免再次破裂,複發率很低,其後果又好於顱內惡性腫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