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蔡方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膳食結構的改變,出現越來越多的與代謝相關的疾病患者。在2011年,全世界有3.5億的糖尿病人,而到2025年,病人數可能達到6.5億。我國在2012年有近1億的糖尿病患者,已成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國。隨之而來的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患者及其醫療費用也逐年增多,各種併發症的防治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 是指因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破壞,是糖尿病中最具嚴重後果的併發症之一。據統計,4-10%的糖尿病人併發有足病,在老年病人中更為常見,而併發足部潰瘍的糖尿病人,約有5-8%在1年內需要截肢。糖尿足病導致截肢的佔所有的下肢截肢病人的50-70%,而糖尿病人行截肢的85%是因併發足部潰瘍引起的。因此,如何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減少因此引起的相關截肢率,成為包括內分泌科、血管外科等廣大臨床工作者所關注的重點。

  1、一般治療: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各項治療措施也同樣適用於DMF的治療。治療上包括適當的運動、戒菸、抗血小板治療、神經營養治療、控制血壓、血脂等。重要的還有血糖的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明顯的降低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在一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中顯示,強化降糖治療可將整體微血管併發症減少25%,HbA1c每降低1%,糖尿病併發症下降35%。根據患者病情不同選擇不同機制的口服降糖藥,應予提倡聯合用藥,可以進一步降低HbA1c。胰島素的治療可能更適用於胰島素分泌不足佔主導的患者。在DMF患者中,因為感染,往往會出現有嚴重的高血糖,甚而出現諸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併發症,此時就應首選胰島素治療以便良好的控制血糖。

  2、抗感染治療:

  糖尿病足病患者導致截肢的主要因素是併發不能控制的感染,控制感染對於避免截肢儘量保全下肢很重要。糖尿病足合併感染多為混合感染,包括需氧菌與厭氧菌,常見的感染細菌種類前者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這些革蘭氏染色陽性菌與克雷白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氏染色陰性菌,後者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與類桿菌屬。應該注意的是,培養標本所取的部位應是深部組織,潰瘍淺表所取的培養往往不準確。最好的培養方法是外科手術時不通過潰瘍表面而切割分離的組織培養,如果存在骨髓炎,需要做骨活檢、培養及組織檢查。

  有培養結果依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在培養結果出來前,可以依據感染的深度與範圍選擇抗生素種類。輕度感染可以選擇針對革蘭氏陽性球菌的藥物,比如林可黴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中/重度感染除了上述需氧球菌與桿菌以外,還多有厭氧菌混合感染,抗菌藥物可以選擇聯合用藥,比如林可黴素+環丙沙星等,還可選擇廣譜的青黴素、碳青黴烯類;在感染不能控制時,除了及時清創外,應及時更換更強的抗生素。感染控制後則應及時改用窄譜抗生素。療程應足夠長,輕度感染約2周,合併骨髓炎的至少要6周以上。

  3、潰瘍創面的處理:

  潰瘍處理的原則是最小地損傷組織、保證合適的血供、去除感染並提供保證潰瘍癒合的營養物質。創面必須進行清創,以清除壞死組織、細菌、纖維蛋白、異物等。應提倡早期進行清創,大面積徹底地清創對潰瘍癒合、感染的控制是有利的。如有缺血因素存在,可只進行去除壞死組織與擴創引流,進一步的擴大清創可延至必要的血管檢查完成後甚而完成血運重建後進行。清洗創面應選用稀的肥皂水、鹽水和無害的傷口清潔劑,不能用鹼性太強的肥皂、外科表面消毒劑包括碘附、酒精,後者可能損傷潰瘍的的細胞基礎。臨床上可用超聲清創,探頭有適用於淺表及深部兩種,通過超聲殺死細菌,減少抗生素的應用並有利於壞死組織的清除。清創後,應選擇合適的敷料,防止傷口汙染、控制傷口水份、減輕水腫、促進肉芽形成。不同時期選擇不同的敷料。早期清創期應以水凝膠為主,到了肉芽生長期,則用泡沫和低粘性敷料;上皮期則用水膠體與低粘性敷料。

  4、血運重建:從糖尿病的病理改變來講,糖尿病足病患者大多有缺血性血管病變表現,無論如何均應予以血運重建。只有重建血運後,DMF的足感染才易控制,潰瘍才能癒合。此外,有證據表明,重建血運後,微迴圈的改善可以使糖尿病神經病變有一定程度的好轉。下肢血供重建可以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的平面。

  4.1血供重建的方法

  (1)下肢動脈旁路移植:包括主-髂動脈,股-N動脈旁路移植,下肢遠端動脈旁路移植等。早期血運重建的方法主要是行動脈旁路移植,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再血管化要確保術後血流能夠到達小腿下段、踝部甚至足部。根據病變情況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流入道與流出道血管,以及連線這兩條動脈的自體靜脈橋血管。應當注意的是,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是膝下血管病變,遠端流出道血管管徑相對較小,因此要保證吻合口通暢與遠側血流灌注有一定的難度,術後再狹窄和再閉塞的機率很高,所以遠期療效不很滿意。

  (2)腔內治療:血管腔內治療的方法包括有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血管內超聲消融術、血管內斑塊旋切等。根據病變部位不同來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於糖尿病足的治療,主髂動脈、股N動脈作為流入道血管,應保證其通暢。一般來說,股N動脈病變以球囊擴張、支架植入術為主,也可選用血管內斑塊旋切、超聲消融等方法。膝下的血管病變主要以球囊擴張為主。糖尿病足血管病變的特點以小腿的脛腓動脈病變最為多見(包括脛前、脛後和腓動脈),由於血管直徑較細,常規手術搭橋治療往往效果不佳,應用針對脛腓動脈病變而設計的小球囊腔內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可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隨著技術的進步,膝下病變也有選用藥物球囊或支架的應用,這對保持遠期通暢率有著很大的幫助。

  (3)自體幹細胞移植(骨髓血、外周血、臍血和胚胎幹細胞)。對於那些遠端流出道小血管閉塞的,行腔內治療效果也不好的病人,可選擇行此種手術。幹細胞移植可以促進區域性組織內血管增生,增加組織血運,為潰瘍的癒合提供幫助。

  (4)其他:靜脈動脈化、大網膜移植等。隨著腔內治療的開展,這些方法現如今越來越少在臨床應用,在腔內治療未開展的單位可以開展此類手術。

  4.2下肢血運重建的圍手術期處理

  與大多數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一樣,糖尿病足患者血運重建圍手術期處理包括有抗凝、抗栓、擴血管與降纖治療。

  (1)抗凝: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有不少血液高凝狀態,因此可予以抗凝以防止血栓形成,尤其是有急性缺血癥狀的,更加強調抗凝治療的必要性。遠端流出道不良的,術後應予以聯合抗凝治療,以保持流出道通暢。

  (2)抗栓治療:術前術後應用抗栓治療,阻止血小板聚集,預防動脈血栓形成是糖尿病足血運重建時最基礎的治療。有多種不同機理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比如阿斯匹林、波立維、安步樂克、西洛他唑等。有報道顯示,安步樂克對糖尿病血管病變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不但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還能抑制血管收縮,增加區域性血流灌注,此外,有證據表明安步樂克對糖尿病神經病變也有一定的療效,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麻木感。

  (3)擴血管藥物:擴血管藥物包括前列腺素地爾、丹蔘、紅花素等,有利於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移植血管、PTA或/和植入支架的遠期通暢率。

  (4)降纖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多有高纖維蛋白原血癥,因此降纖治療優為重要,可用東菱克栓酶、蘄蛇酶等一類藥,但應注意監測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以防出血。

  5、神經病變的處理: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包括降糖、止痛、營養神經、抗氧化還原、維生素與擴張血管改善迴圈等。有證據表明積極穩定的血糖控制可以改善神經病變的症狀與體徵,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等糖尿病併發症治療基礎。對於那些痛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首選是用三環類抗憂鬱劑,比如丙咪嗪與阿米替林。症狀控制不佳的可改用加巴噴丁甚而阿片類藥物。針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原理,現臨床上有應用α-硫鋅酸與維生素E來治療,但療效尚不能完全肯定。甲鈷胺為維生素B12 的甲基化活性製劑,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輔酶。有研究結果顯示,維生素B12可以有效改善疼痛、感覺異常等症狀,但對於神經傳導速度沒有顯著影響。血運重建可以改善神經病變這早已經過實驗證實,因此,臨床上除了積極進行下肢血管手術外,也可應用一些如前列腺素地爾等擴血管藥物。

  6、高壓氧治療:

  在其它治療基礎上配合高壓氧治療可以促進潰瘍癒合、減少糖尿病足潰瘍導致的截肢危險。其原理可能與在高壓氧條件下,成纖維細胞與內皮細胞、角質細胞在會發生明顯的增生,白細胞的抗菌功能也有明顯的增強。常規的治療方法可採取在約2-3個大氣壓的高壓氧艙內,間斷地吸取100%純氧,持續1-2小時,堅持30-40次。但高壓氧治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耳朵鼻竇的氣壓傷、氣胸、短暫性視力模糊、癲癇發作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