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主治醫師 趙志剛

  肺麴黴菌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人體感染真菌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原發性感染,為吸入大量被真菌孢子所汙染的物質和泥土所致,較為少見:另一種為條件性致病或稱繼發感染,患者常有全身性疾病即原發病變的基礎,如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肝硬化等。一方面因疾病本身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因長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抗腫瘤的細胞毒性藥物等,使機體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導致真菌病發展。長期大劑量廣泛抗生素的應用抑制了細菌的生長,也可使不敏感的真菌得以繁殖,從而導致肺真菌病的發生。真菌致病力弱,健康人體對真菌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只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才能侵入組織、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病理:

  真菌侵入肺組織後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映,基本病理變化是凝固性壞死、細胞侵潤和膿腫形成。慢性感染為肺纖維化或肉芽腫形成。

  臨床特點:

  肺麴黴菌病的臨床表現無特徵性,可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咯血及胸痛等。對可疑患者,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肺部病變和發熱性疾病,要想到真菌感染的可能。須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接觸史、旅行史、職業史等。

  分型、CT表現及鑑別診斷:

  一、過敏型支氣管-肺麴菌病(ABPA)

  是一種非感染性炎症,幾乎僅發生於哮喘患者,又稱為哮喘型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過敏體質者吸入大量麴菌孢子後,機體對麴菌發生變態反映,支氣管分泌的黏液增多,黏稠度增加,麴菌菌絲更增加了黏液的黏稠度,支氣管腔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則形成黏液栓。

  CT表現:支氣管黏液嵌塞是ABPA最主要的病理及CT表現,常累及上葉支氣管,幾乎總是位於肺段或亞肺段支氣管腔內,表現為⑴V形、Y形、葡萄狀或指套狀陰影,向肺門方向集中,邊緣清楚;⑵官腔擴張及管壁增厚(炎性反映),可出現軌道徵或環形影;⑶黏液栓咳出後,遺留柱狀或囊狀支氣管擴張而遠端支氣管仍正常,強烈提示ABPA診斷;⑷病變遠端的肺組織可有肺不張表現,或因側支通氣而出現過度充氣徵象。另可有滲出性肺泡炎改變:肺實質內單發或多發斑片狀密度增高影,上葉多見,可為一過性、遊走性或持續較長時間。

  鑑別診斷:

  支氣管黏液嵌塞是ABPA最主要的病理及影像表現,常累及上葉支氣管,幾乎總是位於肺段或亞肺段支氣管腔內。有長期支氣管哮喘病史,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比例增多,痰中可查到麴菌。

  1、先天性支氣管閉鎖:  

  先天性支氣管閉鎖亦多為肺段支氣管近端閉鎖,常形成一個明確的腫塊,典型者呈支氣管分支形態或有較多分支如手指套狀,其尖端指向肺門,亦有呈多邊形者。閉鎖支氣管所屬肺葉、段範圍的侷限性肺空氣瀦留亦為先天性支氣管閉鎖的重要診斷依據。

  過敏型支氣管-肺麴菌病不易形成一個明確的腫塊影,僅表現為邊緣清晰的V形、Y形、葡萄狀或指套狀影,若為支氣管哮喘患者或有接觸含真菌粉塵病史者則為特徵性表現,外周血嗜酸粒細胞比例增多,痰中查到麴菌可確診。黏液栓咳出後遺留近側支氣管柱狀或囊狀擴張而遠端支氣管仍正常,這是先天性支氣管閉鎖不可能出現的影像學表現。

  2、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亦可引起遠端支氣管黏液嵌塞,但其影像學上的特徵性表現是:支氣管狹窄和(或)截斷,以及狹窄或截斷支氣管周圍的軟組織腫塊影,與ABPA的影像學表現截然不同。臨床上常有痰中帶血,胸內及遠隔部位轉移之體徵和症狀,痰細胞學檢查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作為進一步鑑別診斷。

  3、支氣管腔內良性腫瘤:  

  支氣管腔內良性腫瘤非常少見,其中以錯構瘤較為多見。位於主支氣管、肺葉支氣管腔內者常引起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肺段支氣管腔內良性腫瘤引起的支氣管黏液嵌塞與ABPA的影像學表現相似。但良性腫瘤的腫塊影在發現時通常較小,完全位於腔內;影像學檢查可顯示管腔內邊緣光滑的軟組織腫塊影,官腔狹窄或截斷、斷端呈杯口狀(凸面對近側官腔),管壁無增厚。

  二、寄生型肺麴菌病

  寄生型肺麴菌病是麴菌侵入並寄生於肺部既存的空腔、空洞性病變中,菌絲及細胞殘渣在空洞(腔)中形成-球形體--即麴菌球,又稱為菌球型肺麴菌病。

  CT表現:

  麴菌球呈球形,密度多均勻,境界清晰,在空洞內呈遊離狀態,位置可隨檢查體位而變動。黴菌球與洞(腔)壁之間常留有新月形空隙,形成空氣新月徵。此為寄生型肺麴菌病的特徵性表現。

  鑑別診斷:

  1、空洞內有類似球形體的病變:  

  空洞內有血凝塊、乾枯的膿汁、壞死組織亦能形成近似球形體的內容物,可見於結核球溶解、繼髮型肺結核、慢性肺膿腫、周圍型肺癌等形成的空洞中,以及肺囊腫,囊狀支氣管擴張等空腔性疾病中。除麴菌球外,其他原因形成的球形體形態多不規整。肺癌空洞內一般無球形內容物,偶爾因腫瘤壞死可在空洞內形成不規則的腫塊。

  2、結核球包膜下裂隙樣空洞: 

  從表面上看,結核球包膜下較大的裂隙樣空洞包繞未溶解的乾酪樣壞死病變--“空洞內球形體”,非常近似寄生型肺麴菌病的空氣新月徵。但前者裂隙樣空洞是不完全包繞“空洞內球形體”,而且“空洞內球形體”與結核球的其餘部分連線緊密,不能隨體位變化在洞(腔)內移動,此為重要鑑別點。

  三、侵襲性肺麴黴菌病

  侵襲性肺麴黴菌病(IPA)常發生在機體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如重症患者晚期和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淋巴瘤、器官移植),屬機遇性肺感染。麴菌主要經氣道(少數這可經血行傳播)侵入肺組織引起壞死性炎症。麴菌在血管內寄生形成麴菌性結節(麴菌球),周圍有出血性梗死、凝固性壞死環圍繞。肺動脈分支受侵時形成血栓導致出血性肺梗死,累及較大的肺動脈分支形成以胸膜為基底的楔形影,侵犯病灶周圍微小血管使之破裂出血者大多呈球形病灶。

  CT表現:

  本病早期一側或兩側肺內單發或多發邊緣模糊的球形戶斑片狀影,晚期多數病例壞死性炎症最終出現空洞;空氣新月徵可能出現在麴菌性結節(麴菌球)和周圍炎症反應帶之間;有時在麴菌感染早期、空洞形成之前,圍繞中心實性腫塊(菌球和凝固性壞死組織)周圍顯示環形密度較低的實變區,其CT值低於實性腫塊而高於正常肺實質,此為暈輪徵。暈輪徵病理基礎為出血性肺梗死。

  鑑別診斷:

  暈輪徵的病理基礎是出血性肺梗死,儘管合適的臨床資料再配以CT暈輪徵,可高度提示血管侵襲性肺麴菌病,但暈輪徵也並非本病特異性徵象,須密切結合臨床注意與具有類似影像學的其他疾病鑑別。侵襲性肺麴菌病主要發生在重症患者晚期和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淋巴瘤、器官移植),屬機遇性肺感染。

  出血性肺結節還可見於轉移性血管肉瘤等某些出血性肺轉移瘤、Kaposi肉瘤、Wegener肉芽腫、肺結核,以及其他一些肺部感染性病灶(白色念珠菌病、毛黴菌病、鉅細胞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肺炎等)。分泌黏液的腺癌亦可有類似的影像學表現。須密切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