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啡泵―癌痛患者鎮痛治療的理想選擇
相當一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併發全身劇烈疼痛,劇烈的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及抵抗腫瘤的信心,耗竭了病人的體質,使其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迅速降低。國際上,晚期癌痛病人的鎮痛治療和抗腫瘤治療處於同等重要位置。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鎮痛能明顯增強患者體質、免疫力,提高患者治療腫瘤的信心,能數倍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讓患者無痛苦“帶癌生存”。目前我國晚期癌痛的治療以口服或肌注嗎啡為主,但鎮痛效果差、副作用多,無法為晚期癌痛患者提供良好鎮痛。
椎管內植入式藥物輸注系統,即嗎啡泵,能強效鎮痛而副作用很少,甚至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是目前國際上公認治療晚期癌痛的最佳方案。嗎啡泵,分為鞘內嗎啡泵和硬膜外嗎啡泵,但前者費用昂貴,在中國大規模推廣應用受到明顯限制;而硬膜外嗎啡泵,費用低廉,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
嗎啡泵――這一新的止痛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安全性高、創傷小、療效顯著、操作簡單、患者耐受性好、併發症少,適用於所有經其他傳統治療方法及藥物療法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副作用的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患者。
對於止痛片、芬必得一類鎮痛藥人們並不陌生,但知道嗎啡泵――“中樞靶控輸注系統植入術”的人卻很少。這種新的治療癌痛和慢性頑固性疼痛的技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廣泛開展,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阿片類藥物列為治療惡性疼痛的主要用藥。但大量口服或靜脈使用這類藥物後,可迅速產生耐藥性和藥物依賴性(即成癮性),並出現難以耐受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脹、小便困難、便祕等。
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腦和脊髓記憶體在一種阿片受體。這種受體對阿片類藥物具有親和力,二者結合後可阻止疼痛資訊的傳遞,起到止痛作用。於是有人將少量嗎啡注入椎管中的腦脊液內,使藥物直接與腦和脊髓中的受體相結合,產生了強效鎮痛效應,這種方法還可重複給藥,一旦停藥,神經功能可完全恢復。在此基礎上,80年代末中樞靶控輸注系統植入術(嗎啡泵)開始應用於疼痛臨床,為高效應用嗎啡類藥物治療慢性疼痛提供了新途徑。
所謂植入性硬膜外嗎啡泵,是在皮下植入一根導管,一端通向脊髓硬膜外腔,另一端接給藥泵埋入皮下,藥物通過給藥泵輸入脊髓硬膜外。和傳統鎮痛方法相比,植入性硬膜外輸注系統用藥量很少(只是傳統給藥方法的幾十到幾百分之一),但其鎮痛效果非常強,副作用很少,治療後患者可以自由行走,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該方法創傷很小,費用低廉,病人住院3-5天后即可回家,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而傳統的肌注嗎啡等鎮痛方法,因為副作用多患者最後均需長期住院治療,費用高且鎮痛效果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機體抵抗腫瘤的能力。
嗎啡用量小,止痛作用大
中樞靶控輸注系統植入術是將一種特殊導管放置於蛛網膜下腔(脊椎管內的一個間隙),然後將一個止痛泵――可程式設計嗎啡緩釋泵植於患者的皮下(多放在下腹部),用皮下隧道的方式將導管與泵相連線。泵的輸注系統可將藥液持續、緩慢、勻速地輸入蛛網膜下腔。其用藥劑量僅為口服劑量的1/300就能達到鎮痛效果,也不會產生對嗎啡的依賴性。另外,術後還可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及發作規律,在體外遙控調節嗎啡的輸出量,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患者的鎮痛需求。植入皮下的儲藥器可反覆注藥並改變藥液濃度。
作用直接,副作用小
口服或靜脈注射嗎啡止痛時,藥物的大部分散佈在全身,而進入血液迴圈的嗎啡僅有少量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發揮藥理作用。相反,蛛網膜下腔應用嗎啡,可直接作用於脊髓的阿片受體達到鎮痛的目的,只有極少量的藥物進入全身血液迴圈。所以,蛛網膜下腔注射嗎啡與口服或靜脈注射嗎啡相比,止痛作用要強很多,而藥物用量和副作用要小得多。
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應用嗎啡泵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表現在:
①疼痛強度降低70%~80%;
②據統計,94%的疼痛患者由於疼痛而放棄或脫離了社會活動,而治療後多一半患者重新參與社會活動,個別患者還恢復了工作;
③治療前88%的患者處於絕望和抑鬱中,治療後67%患者對目前的狀態滿意;
④治療後81%患者認為生活質量有了改進,92%對該療法滿意;
⑤約36%的患者術後停服其他止痛藥。
我科開展植入性硬膜外嗎啡泵植入術治療晚期癌性疼痛,包括晚期胰腺癌、直腸癌骨轉移、肺癌骨轉移、肝癌腹腔轉移等多種晚期癌性疼痛,使許多患者遠離癌痛的折磨,無痛苦帶癌生存。我科的臨床應用表明:植入性硬膜外嗎啡泵能強效鎮痛,明顯增強患者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患者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體質明顯增強,生存期數倍於採用傳統鎮痛方法的晚期癌痛患者。
在我國,大多數人都知道晚期癌痛的“三階梯”治療方案。但臨床事實表明,傳統的“三階梯”治療方案遠遠不能給晚期癌痛患者提供滿意的鎮痛。晚期癌痛的患者需要更進一步的“第四階梯”治療方案,而植入式硬膜外嗎啡泵無疑是“第四階梯”治療方案的最佳選擇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