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髮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有:
生理性腹瀉,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餵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餵養兒,由於餵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餵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餵食後可發生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
2、感染性原因:
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為:
(1)人類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
(2)諾沃克病毒:多侵犯兒童及成人,與嬰幼兒腹瀉的關係不密切。
細菌感染:
主要為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隨汙染的飲食或水進入消化道,也可通過汙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面板感染等或急性傳染病時,由於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可伴有腹瀉。有時,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可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