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由於年齡、飲食、排便習慣等不同,每天的排便次數可能不同。一般來講,母乳餵養的嬰兒每日大便次數違3-4次,有時可達4-6次,大便為黃色或金黃色糊狀,無臭味;牛奶餵養兒的大便呈淡黃色或土黃色,便質較母乳者略硬,每日1-2次。如果小兒大便次數較平時增多、大便性狀發生了改變即為腹瀉。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髮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而出現腹瀉。此外小兒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而出現腹瀉。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一、非感染性原因
1、餵食不當:多為人工餵養兒,由於餵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餵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
2、食物過敏: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可發生腹瀉;
3、食物中某些成分不能被消化:個別小兒不能消化奶中的乳糖而出現腹瀉;
4、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可引起腹瀉。
二、感染性原因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病毒性腸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細菌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等。
對所有腹瀉患兒均應留大便標本進行大便鏡檢,注意有無白血病、紅細胞。
大便中有較多白細胞或膿細胞者,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包括菌痢。
大便中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有兩種可能性: 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非感染性腹瀉。
考慮感染性腹瀉時應及時做大便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必要時做真菌培養,有條件的可進行病毒學檢測。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