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主治醫師 戚雪琴

  許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連續數週都感到身體某部分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或者覺得最近特別累。於是你去看醫生,醫生也許會給你做一兩項檢查,但卻找不出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

  儘管做了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高科技醫學檢測,但現實是許多症狀,如疲憊、頭疼,都無從解釋。大部分情況下,在醫生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後,病人就放心了。但還有一些病人依然被神祕的症狀所困擾,一次又一次地回去看醫生,擔心自己可能得了什麼醫生沒有發現的惡疾。

  現在,對那些被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所困擾的病人,一些家庭醫生和內科醫生正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和放鬆療法等治療方式,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症狀。

  這反映出,對此類症狀給予過多關注通常會使病人感覺更糟。這類治療方式的目標是教會病人和他們的症狀和平共處,並將其視作無害的,甚至對其視而不見。最近的研究表明,這類治療方式能夠減輕症狀,並緩解這些症狀帶來的憂慮(這一點也許同樣重要)。

  無法解釋的症狀令醫生和病人同樣沮喪。病人可能會感覺他們的擔憂沒有得到認真對待,似乎一切都是他們臆想出來的。醫生則可能會覺得無能為力──還可能因為被這些病人佔用了時間感到不滿。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ofRochester)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副主任蘇珊

H.麥克丹尼爾說:“大多數人並不想聽到‘實際上我也不清楚’之類的話,但事實常常是,我們的確不清楚。”

  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精神病學教授阿瑟巴斯基(ArthurBarsky)稱:“我們認為好的結果並不一定是症狀消失,而是它們不再給人帶來困擾或憂慮。”

  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極其普遍。2011年一項針對620名德國初診患者的研究發現,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佔了所有已報告症狀的三分之二。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s)雜誌上。其它研究估計,美國10%至20%的初診病人都有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而且這些症狀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病人的健康。約5%至7%的人有著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軀體化障礙,這些病人的症狀(既有醫學上可解釋的,也有不可解釋的)持續超過半年,並伴隨著嚴重的焦慮。

  這和疑病症不同,疑病症指的是病人沒有任何身體症狀或者症狀輕微,卻疑心自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疑病症已經不再是一個診斷術語,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疑病症已被“疾病焦慮障礙”一詞替代。

  任何症狀都有可能是醫學上無法解釋的。最常見的有疲勞、背部疼痛、頭疼和腹痛,醫生說。頭暈、眩暈和麻木有時候也無法找到確切的醫學原因。

  漢娜萊特曼(HannahLetterman)在17歲讀高中時突然覺得噁心、頭疼、頭暈。她說:“當時,我可以感覺到我被自己的雙腳困在原地兜圈子。我沒法閱讀,沒法做功課,和人說話都只能持續幾分鐘。”萊特曼現年19歲,正在紐約州羅切斯特讀大一。

  這種感覺持續了幾個月。她去看了好幾名醫生,做了許多檢測。最終,在羅切斯特大學癲癇中心,她轉診到了心理學家威廉沃森(WilliamWatson)處就醫。沃森博士讓她寫症狀日記:記下那些似乎導致症狀減輕或加劇的行為、思想和感覺。萊特曼說,在每週一次的心理治療期間,她試著努力“真正接受自己的情緒,不管它們是什麼”。這種方法見效了。萊特曼說,現在她還依然有些剩餘的症狀,但身體功能“已經完全恢復了”。她最初覺得,將自己的症狀歸結為心理原因愚蠢可笑,但現在她慢慢接受了這一觀點。

  密歇根州立大學人類醫學院醫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羅伯特C.史密斯說,一些帶有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幾乎每月去看一次醫生的患者,可能有著潛在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這些症狀以及“求醫”行為。他說,“這些症狀是患有潛在精神疾病的危險訊號”,如抑鬱或焦慮。

  史密斯博士和同事研究出了一種針對初診患者的療法。它包括了抗抑鬱藥,並去掉了會導致抑鬱加重的麻醉止痛藥,再輔以放鬆療法、鍛鍊和其它方法。

  《普通內科醫學》(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期刊2006年發表了一項針對206名病人的研究的論文,這些病人在該項研究前平均每年看醫生的次數超過13次,檢查發現其中約60%的患者有嚴重的抑鬱症。相較於控制組,那些接受了治療(四名執業護士一年內探訪患者12次並對其進行治療)的人心理困擾減輕,並且能更好地應對病症。

  2013年發表了論文的一項研究針對89名病人進行了調查。這89名病人因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頻繁地去看初診醫生,並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擔憂。巴斯基博士和他同事在該項研究中發現,認知行為療法和放鬆訓練都會緩解症狀,並改善精神狀況,減輕症狀帶來的損害。研究結束後的一年內,這些患者看醫生的次數減少至平均大約8.8次,而研究開始前是10.3次。

  認知行為療法分為四至八個階段,由執業護士或接受過多次研習班培訓的內科醫生助理來實施。巴斯基博士說,治療時,護士或醫生助理會首先教患者改變他們對於健康和病症的“不良理念”,如認為“健康就是沒有任何病症”的錯誤觀念。然後引導他們戒除“不良的疾病行為”,如過度在網上搜索關於自身病症的資訊或是不停看醫生以尋求一個診斷。

  患者還被要求學著將注意力從症狀上移開。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在想著這些症狀,就馬上轉而去做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病人還學會了冥想之類的放鬆技巧。

  賓夕法尼亞州約克市(York)的家庭醫生萬達法勒(WandaFiler)說,她不會輕易將那些有著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的患者推給一堆專科醫生或是讓他們做許多檢測,她覺得這是一種“治療災難”。誤診的可能性會加大。你有可能“發現一個小囊腫,原本可能並無大礙,但卻導致病人因此困擾不已”。

  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主席、舊金山執業內科醫生莫莉庫克(MollyCooke)說,她的一些病人“非常善於觀察”,特別是患有長期腹痛的人。庫克博士對病人說:“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你是一個超級好的觀察者。胃腸道的活動其實是很積極的,但很多人並沒有覺察到這一點。”

  對這一類症狀模糊不清的病人,她會同他們商定一個時間期限繼續進行探查。如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或幾周內病症依然困擾著他們,根據情況,她會對患者進行更多的檢測。她說:“我希望,這類模糊症狀會消失或是被其它一系列症狀所取代。許多人覺得,沒什麼症狀就去看醫生不是太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