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胸外科 副主任醫師 莊聰文

  縱隔位於兩側肺之間,以胸骨和胸椎為其前後界。內有許多重要器官,有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心包、食管、胸腺及大量脂肪、神經和淋巴管等組織,因先天發育過程異常或後天性囊腫或腫瘤形成,就成為縱隔腫瘤。縱隔內腫瘤種類繁多,有原發的、有轉移的,原發腫瘤中以良性多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為惡性。為標明病變在縱隔所在部位,可將縱隔劃分為若干部分,以胸骨與第4胸椎下緣水平分為上、下兩部,將含有很多重要器官的縱隔間隙稱為“內臟器官縱隔”(中縱隔),右氣管、心包前的間隙為前縱隔;在氣管、心包後方(包括食管和脊柱旁縱隔)稱為後縱隔。 據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縱隔腫瘤發病率以神經源性腫瘤佔第一位,其次為畸胎類、胸腺腫瘤和甲狀原腫瘤,各種囊性腫瘤最少。

  一、常見縱隔腫瘤:

  神經源性腫瘤:多起源於交感神經,少數起源於外周神經。這類腫瘤多位於後縱隔脊椎旁內,以單側多見,一般無明顯症狀,長大壓迫神經幹或惡變侵蝕時可發生疼痛。 畸胎瘤與皮樣囊腫:多位於前縱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臟大血管前方,畸胎瘤多為實質性,含有大小、數目不等的囊腫,10%畸胎瘤為惡性。 胸腺瘤:多位於前上縱隔,多為良性,但臨床常視為有潛在惡性,易浸潤附近組織器官,約15%合併重症肌無力。反之,重症肌無力患者約有半數以上有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異常。 胸內異位組織腫瘤:有胸骨後甲狀腺腫、甲狀旁腺瘤、淋巴源性腫瘤等,後者多為惡性,腫塊常呈雙側性且不規則,淋巴瘤性腫瘤不宜手術,多采用放療或化療。 縱隔囊腫:較常見的有支氣管囊腫、食管囊腫和心包囊腫,三種囊腫均屬良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壁薄,邊界清楚。 其它腫瘤:血管源性、脂肪組織性、結締組織性、來自肌組織等間葉組織腫瘤較為少見。

  二、臨床表現:

  一般而言,縱隔腫瘤陽性體徵不多,其症狀與腫瘤大小、部位、生長方式、質地、性質等有關。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可生長到相當大尚無症狀或很輕微。相反,惡性腫瘤侵犯程度高,進展迅速,可在較小時已出現症狀。 常見症狀有胸痛、胸悶、咳嗽、頭面部水腫、一側面部無汗、吞嚥困難等。此外,還可出現一些與腫瘤性質相關的特異性症狀:如隨吞嚥上下運動為胸骨後甲狀腺腫,咳出頭發樣細毛或豆腐渣樣皮脂為破入肺內的畸胎瘤;伴重症肌無力者為胸腺瘤等。

  三、診斷:

  胸部X線檢查:是診斷縱隔腫瘤重要手段。透視檢查可觀察腫塊是否隨吞嚥上下移動,是否隨呼吸有形態改變以及有無搏動等。X線正側位胸片可顯示腫瘤部位、密度、外形、邊緣清晰光滑度、有無鈣化或骨影等。CT或核磁共振能進一步顯示腫瘤與鄰近組織器官關係,更是必不可少的檢查。必要時可作心血管、支氣管造影。 超聲可鑑別實質性、血管性或囊性腫瘤。 放射性核素可協助診斷胸骨後甲狀腺腫。 頸部腫大淋巴結活檢。 氣管鏡、食管鏡、縱隔鏡檢查。 胸腔鏡縱隔腫物活檢。 診斷性放射治療,在短期內能否縮小,有助於鑑別對放射性敏感腫瘤,如惡性淋巴瘤。

  四、治療:

  除惡性淋巴源性腫瘤適用放、化療外,絕大多數原發性縱隔腫瘤只要無禁忌症,均應外科治療。即使良性腫瘤或囊腫毫無症狀,由於其會逐淅長大,壓迫鄰近器官,甚至出現惡變或繼發感染,因而均以採取手術為宜。具體外科手術方式的選擇可根據病人及腫瘤的特點選用常規開胸或微創胸腔鏡手術(VATS)。惡性縱隔腫瘤若已侵及鄰近器官無法切除或已有遠處轉移,則為手術禁忌,可根據病理給予放療或化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