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療科 住院醫師 郜攀峰

  下嚥癌較為少見,約佔頭頸部惡性腫瘤的0.8%~1.5%。由於下嚥是相對不敏感部位,早期腫瘤不易發現,大約40%的病人因發現頸部轉移淋巴結而就診。現報告一例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64歲,農民,文盲。於2008年11月無意中發現左側下頸部腫物,逐漸增大,如核桃大小,無咳嗽、發熱等身體不適,就診於河北滄州市某縣醫院外科,檢查左下頸部鎖上區腫物,大小4cm×4cm,質硬,活動差,頸部、胸部CT等均未見異常。以“頸部腫物”入院,行局麻下手術切除,術中發現腫物與頸部血管粘連,無法完全切除,遂行部分切除關閉切口,送檢病理結果:上皮―肌上皮瘤,診斷為“頸部原發腫瘤”。院外休養,左側下頸部腫物進行性增大,自行抗生素輸液治療,無明顯效果。

  2009年1月初,患者出現吞嚥困難,進食塊狀乾性食物時明顯,不伴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再次就診於該醫院,查“左下頸部鎖上區觸及一腫物,約雞蛋大小,質硬,活動差,無壓痛,與面板無粘連,腫物表面可見手術癒合瘢痕,長約7cm”,行食管鋇餐造影未見異常(管壁光滑,黏膜皺襞規整,蠕動正常,未見明顯龕影及充盈缺損),行纖維食管鏡檢查取食管刮片結果示:鱗狀上皮不典型性增生Ⅰ級。診斷為“食管癌,鎖上淋巴結轉移”,予CBF方案(CTX+BLM+5-FU)化療一週期,症狀無緩解,療效評價NC(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2009年3月患者就診於我院,為明確診斷,複查頸部CT報告“咽後壁腫物,侵犯食管入口”,咽喉鏡見咽後壁、食管入口處菜花樣腫物,活檢病理:腺癌(本院病理科)。

  確診為“下嚥腺癌,食管受侵,頸部淋巴結轉移”,因家屬認為患者年齡較大,且體質弱,家屬拒絕手術治療,我科給予放射治療(DT6400cGy/32次,1次/日,5次/周),同期化療PF方案(DDP75mg/m2,靜滴,第1天;5-Fu1000mg/m2,連續靜滴,第1-4天)一週期,放療結束後3天,查頸部腫物縮小約30%,吞嚥困難症狀逐步緩解,療效評價PR(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放療結束三週後,患者來院複查,左下頸部腫物縮小約60%,吞嚥困難症狀消失,建議患者繼續行化療4-5週期,患者及家屬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並失去隨訪。

  2、討論

  下嚥是口咽的延續部分,位於喉的後方及兩側,始於咽會厭皺襞,終於環狀軟骨下緣,與頸段食管入口相連。臨床上分為3個區域:梨狀窩區、環後區和咽後壁區。3個區域之間並無任何障礙,而且下嚥壁僅由粘膜、纖維筋膜、肌肉和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全層厚度不足1cm,幾乎沒有阻止腫瘤浸潤的能力。下嚥癌約95%以上為鱗癌,且其分化程度較低。少見的病理型別有小涎腺來源的腺癌,以及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和軟組織肉瘤等,偶可見轉移性腫瘤。比較而言,起源於咽後壁的下嚥癌,其細胞分化程度最低,其次為梨狀窩癌,而環後區癌的細胞分化程度相對較好。

  治療原則:既要最大可能地提高腫瘤的區域性區域控制率,又要儘量降低治療手段對器官功能損害的程度。一般早期病變,單獨選用手術或治療,避免聯合治療。中晚期患者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主要是放療加手術,如有遠處轉移者,通常以化療為主,輔以放療或手術治療。而不能耐受手術、體質較差的患者應施以單純放射治療。

  近年來,由於醫療輔助檢查裝置的廣泛應用,使臨床疾病的診斷變的更容易、更迅速、更明確,臨床醫師應與輔助科室密切溝通,不能過度機械地信任輔助檢查報告,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腫瘤患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