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治醫師 孫興華

  中藥湯劑是最為常用的一種製劑形式,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臨床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中藥湯劑的正確煎煮方法,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治療效果。在家庭煎煮中藥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煎藥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或銅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而影響療效。

  2、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效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2釐米為宜。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麵淹沒藥物即可。

  3、煎前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4、煎煮火候及時間:

  煎煮中藥還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適宜。煎一般藥宜先武火(大火)後文火(小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位或過快熬幹。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通常解表藥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而滋補藥則在煮沸後,用文火維持30~40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煎煮次數: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

  6、入藥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效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效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人藥方法。

  ⑴先煎:貝殼、甲殼、化石以及多數礦物藥,如牡蠣、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先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它藥同煎。還有一些中藥毒性較大,如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等,這些藥物也應先煎,以減少其毒性,保證用藥安全。

  ⑵後下:花、葉類以及部分根莖類等藥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如薄荷、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藥宜後下,待他藥煎煮完畢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鐘即可。

  ⑶包煎: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他藥一起煎。須要包煎的主要有三類藥物,一是細小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藥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時容易溢位或沉澱,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如旋覆花、枇杷葉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

  ⑷另煎:一些名貴中藥如人蔘、蟲草、鹿茸等宜單煎或研細沖服,否則易造成浪費。

  ⑸烊化:膠質藥物如鹿角膠、阿膠等,不宜與其他一般藥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

  ⑹沖服: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液態藥物(如竹瀝、薑汁等),宜用開水沖服或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