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醫學影像中心 主任醫師 楊景震

                        談談影像學檢查中病人接受輻射傷害問題

到醫院診查疾病,凡涉及到醫學影像學檢查的專案中最常令人擔心的是輻射問題。X線檢查(例如拍胸片、胃腸道鋇餐造影等)、CT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英文簡稱DSA)、以及核素掃描、派特CT(英文簡稱PET-CT)都會接受到放射線的照射。超聲檢查、核磁(英文簡稱MRI)檢查沒有射線。中國石油中心醫院醫學影像中心楊景震

一、X線檢查、CT和DSA的輻射屬於外照射

X線檢查,透視接觸射線較多,因此規定除特殊需要,不准許為病人作透視檢查。

X線照片病人接受的輻射劑量:一次胸片:0.2~1.2mSv;腰椎正側位片:約1.4mSv;腹部正位:約0.54 mSv;骨盆正位:約0.66 mSv;胃腸X線鋇餐或鋇灌腸造影依檢查時間、攝片數量不同而接受的輻射劑量各異。

X線照片檢查時,對於生殖器官區(特別是兒童的睪丸或卵巢)甲狀腺、眼睛的晶狀體等射線損害敏感器官要採取鉛製品遮蓋防護。孕婦特別是3個月之內要禁止作X線檢查。普通人群也不宜短期頻繁作X線檢查。

DSA也是利用X線進行血管造影的一種影像技術,例如常用的冠狀動脈造影以及在其引導下做血管支架等。冠脈造影病人接受劑量為2.7~8.8 mSv(與操作人員熟練程度有關)

CT檢查可使病人受到一定劑量X線輻射。尤其是多期螺旋CT掃描技術的應用(即做CT增強掃描中的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CT大範圍的血管造影等,病人的輻射量相對較大,對射線敏感的臟器會有損害(關於輻射與誘發癌症的關係,有很多的研究,但癌症的發生是複雜的多因素,而且自身的免疫性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國外研究報道,常規診斷CT所致劑量:胸部為8mSv;腹部為10mSv;心臟冠脈成像為14mSv。

國內有人報道:

一次胸部低劑量CT:0.5~1.0mSv;

一次常規劑量胸部CT:3~5mSv; 

一次冠脈CT造影:15mSv ;而64、320排螺旋CT分別降到7.5 mSv、6.0 mSv;

一次全腹平掃加增強掃描(即從膈肌至恥骨聯合,例如,小腸造影、全腹掃描、大範圍腹部血管造影等):低劑量掃描13-16 mSv、常規劑量掃描:約36 mSv;若進行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則病人接受劑量相應會增加。

(注:“低劑量”:是使用30~50mA的較小X線管電流,從而使病人檢查中接受較低的輻射劑量)

 CT除檢查疾病必須外,一般不對於兒童作性腺區的掃描。3個月之內的孕婦一般不作腹部的掃描。育齡期婦女儘量避免作CT檢查。短期內儘量不要頻繁檢查。凡涉及大劑量輻射的CT檢查專案應該嚴格掌握適應症。建議選擇非輻射方法如超聲、MRI檢查。

二、核素顯像檢查是屬於內照射

即通過靜脈注射向體內引入放射性藥物(稱核素),因此可形成射線的內照射,對於一般人是屬於安全範圍,但是對於特殊人群應該實施特別措施:

1、兒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要有兒科醫生協助檢查。

2、孕婦若施行核素顯像檢查必須有正當的理由,特別需要控制能通過胎盤傳輸而進入胎兒組織的放射性藥物的檢查。

3、育齡期婦女在申請核素檢查時應考慮是否懷孕,並嚴格掌握適應症,在檢查日如果月經已經過期或停止,應作為懷孕看待。接受檢查者一般在6個月後方可懷孕。

4、哺乳期婦女的核素檢查,應當在人乳哺育的嬰兒所受照射危險和母親的疾病得到診治而及時治癒的利益這兩者之間作出權衡。除非十分必要,一般推遲核素用於體內的檢查。如果接受檢查則在檢查後一定時期內停止授乳。

三、派特CT(PET-CT)

屬於即有內照射又有外照射的融機技術(將兩種成像裝置合為一體)。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於放射性核素和CT兩部分,也就是說,做這種檢查,病人要接受核素和X線的兩種輻射。“到底PET/CT檢查安全嗎? 兩次檢查的間隔時間多長較好?”等問題成為大多數準備接受檢查的首要諮詢問題,甚至產生恐懼。

PET/CT在我國始用於2002年,隨著PET/CT裝置的不斷更新換代,該檢查中,PET這部分使用的核素劑量越來越小;CT這部分採用的掃描速度越來越快,輻射劑量控制也越來越好。下面讓我們看一看派特CT檢查中病人的輻射情況:

1、核素輻射:PET使用的放射性輻射絕大多數來源於氟-18(18F),18F發射正電子,產生高能γ(伽馬)射線, 對人體有一定輻射,患者接受一次PET/CT檢查,其中PET掃描所需核素產生的輻射劑量約為4.6~6.2 mSv,隨著裝置的更新換代,第三代PET/CT產品,受檢者的輻射劑量下降到約3.8mSv。所用的放射性藥物無致敏性,對人體不構成危害。所用放射性核素是一種超短半衰期的同位素,衰變很快,注射放射性藥物2小時後約50%的劑量隨尿液排出,在幾個小時內就完全從人體內消失。通過多喝水,加速藥物排洩,也可適當降低患者接受核素的輻射劑量。

2、病人檢查中接受的輻射劑量其主要是來源於CT掃描所使用的X線,但是PET/CT所用的CT要比常規CT劑量要低。新的PET-CT中配備的CT機型使得一次全身檢查X線的輻射劑量由原來的15mSv左右降低到7.5mSv左右(7.0~10.2)。但若使用高毫安掃描模式或增強掃描模式,則CT劑量可高達14.1~18.6mSv,所以PET/CT掃描中增加劑量主要是取決於CT掃描模式。常規PET/CT顯像中的CT掃描一般建議採用低劑量(低毫安)掃描模式,可疑臟器則區域性採用診斷劑量掃描,儘量減少受撿者的輻射劑量。

雖然PET/CT檢查有一定輻射(病人接受的γ、X線兩種輻射總劑量大約在11~18mSv左右),對於有適應症患者接受PET/CT檢查的受益明顯大於輻射風險,甚至獲得挽救生命的機會。但切不可無限制濫用。

 解放軍306醫院腫瘤外科醫生藺巨集偉率先在微博上公開批評PET-CT被“濫用”,他呼籲:“PET-CT不是用來做健康體檢的!”他曾經問過許多大夫,“你會讓自己健康的家人去做PET-CT體檢嗎?”對方的回答通常都是“才不會”。 

四、公眾個人接受輻射標準

關於電離輻射,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天然本底輻射每年對個人的平均輻射劑量約為2.4mSv(mSv代表毫西弗)。而我國某些高本底地區 3.70mSv/年。

ICRP(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推薦規定的限值,為防止隨機效應,規定放射性工作人員受到全身均勻照射時的年劑量當量不應超過50mSv,公眾中個人受照射的年劑量當量應低於5mSv。

近年來,隨著CT的廣泛應用,灌注CT檢查計量的公眾越加增多。網上說的一次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相當於很多的胸片檢查的劑量(有的說200多張),不正確。現代的新型高檔CT機與早年甚至普通的螺旋CT機對病人造成的輻射劑量肯定是差別很大的,即裝置的差異;檢查方法的不同,也使接受劑量不同(上面已談到);年齡差異,即兒童要比成人對射線更敏感;人體不同部位不同臟器對射線的敏感更有不同(見下圖),敏感的,即可能有危害,比如面板不敏感,性腺等臟器敏感;此外,還有個體差異,即人與人對射線的敏感性也不同。下面以雙源螺旋CT一次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為例,說明一下現代新型CT檢查的劑量是很小的,大可不必為做一兩次CT而驚恐不安。

這是西門子CT應用專家近期的一相研究,其中舉例,採用雙源螺旋CT做冠脈造影(120KV,35mA)的病人接受劑量,經專門計算公式計算後為0.18mSv,僅相當於新型X線裝置攝取的2次胸片劑量(照每張胸片,病人接受劑量約0.1mSv)。

由上可見,目前就醫所做的合理放射學檢查雖然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年內多次、重複性檢查(更有甚者月內重複檢查),勢必產生輻射危害的累積效應(尤其敏感部位),如果診察疾病確實需要,保命治病在先,也屬無奈。但是,應該注意:

1、不可濫用或盲目重複檢查;

2、儘量使用無輻射的檢查;

3、儘量避開對射線敏感的器官,例如,眼睛、甲狀腺、性腺、乳腺。兒童儘量避免無重要意義的CT或X線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