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出汗、拉肚子、煩躁、失眠、消瘦,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很多人都習慣按照心臟病、腸炎、神經官能症來治療,殊不知有些時候這些症狀的病根卻是在甲狀腺。日前,調查顯示,該病早期被誤診為其他疾病的比率竟然高達60%。因此,內分泌科專家提醒患者,甲亢要注意與其他疾病相區分。
四肢無力,禍首竟是甲亢
兩年來,林女士身體日漸消瘦,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家人和她自己都以為是更年期到了,也就沒太在意。一個月前,林女士突然四肢無力,進而發展為軟癱。到醫院神經科就診時,醫生按照家庭性低血鉀型週期性麻痺進行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
後轉至內分泌科,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後最終被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其肢體軟癱症狀屬於甲亢常見的併發症――低鉀型週期性麻痺,以往的消瘦、煩躁也都與此有關。
查明病因後,醫生及時對症治療和靜脈補充鉀鹽,如今林女士的肢體軟癱和其他症狀都有所緩解。
遭遇甲亢,就醫前要注意甄別
甲亢是一種全身免疫性疾病,但同時又有器官特異性,是體內產生甲狀腺刺激抗體,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造成的。患病後患者多有心慌、心率增快、大便次數增多、煩躁、失眠、體重減輕、突眼、甲狀腺增大等症狀出現。“由於甲狀腺疾病早期症狀沒有特異性,會累及全身各個系統,而甲狀腺疾病又屬於一個相對比較新興的病種,人們對該病的瞭解不夠,因此像林女士這樣被誤診的並不少見。”孫良閣說。
誤診情況有以下幾種:大便增多、腹瀉的患者往往被誤診為腸炎,心慌、心率增快的患者被誤診為冠心病,煩躁不安、失眠被誤診為神經或精神科疾病甚至精神分裂症,有些患者出現黏液性水腫時還會被誤診為絲蟲病,也有些因消瘦被誤診為糖尿病或結核病。
如何治療,應根據病情來選擇
由於甲亢比較容易被誤診,因此患者出現頑固性腹瀉、失眠或有心慌、心率加快等症狀,並且經過對症藥物治療卻效果不好時,不妨到內分泌科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一般通過T3、T4檢查,遊離T3、遊離T4檢查、甲狀腺吸碘率或甲狀腺抗體檢查即可確診。
孫良閣介紹,目前甲亢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口服藥物、甲狀腺核素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年輕患者或孕婦一般採用口服硫脲類或咪唑類藥物;不願服藥年齡又偏大的患者,可以食用碘131同位素治療,來降甲狀腺功能;對於甲狀腺比較大,則要考慮手術治療。
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優勢和不足:藥物治療療程比較長,有時會有白細胞降低或肝功能異常;甲狀腺核素治療效果較好,但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而手術治療切除組織過多或過少則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病情復發,損害到其他組織還會出現喉部神經損傷,導致發音障礙。因此,治療時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治療方案。
注意飲食,定期複查
“對於甲亢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飲食的低碘或禁碘,如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應禁止食用,以免加重或誘發病情。”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慧君提醒。
對於口服藥物的患者,應當定期監測白細胞,每隔一個半月至兩個月檢查一次甲狀腺功能,根據結果調整藥物的使用量。
由於藥物會影響胎兒,因此處於治療期的女性不宜懷孕。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以及肝腎功能受損者不宜採用碘同位素治療。
甲亢患者一般脾氣比較暴躁,容易生氣、發火。
因此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控制情緒,保持心情愉悅,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