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醫學科 主治醫師 莊衛生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中藥湯劑、穴位敷貼、膳食調理、袋泡藥茶等等。

(1) 中藥湯劑:這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方法,通常中醫醫生通過辨證論治進行選方用藥調理,而為歷代流傳應用,如補益氣血的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健脾補中的補氣運脾湯;調理五臟的如《醫宗金鑑》的補肝湯,《永類鈐方》的補肺湯;《攝生祕剖》的天王補心丹,《景嶽全書》的右歸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人蔘養營湯等等。河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莊衛生

(2)穴位敷貼:穴位敷貼療法:這是一種用中草藥或中成藥敷貼在人體體表穴位上治療疾病的中醫傳統療法。該方法操作簡便,易懂易學,且療效明顯、快捷,治療適應證廣泛,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好方法。

(3)膳食調理:中醫學還將食物分為寒熱溫涼平等性質,針對個體素質的不同應選擇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陰陽相調和,特別是患有寒熱性特徵明顯的疾病,更應注意食物的寒溫性,適當忌口或選食,有利於身體的康復。溫性食品有鯉魚、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糯米、韭菜、橘子、柿子、李子、石榴等。熱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蘿等。寒性食品有鴨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冬瓜、絲瓜、蘿蔔、綠豆、香蕉等。涼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黃瓜、芥菜、柚子等。一般而言,體質虛寒者不宜多進食寒涼食物,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溫熱之品。

(4)藥膳調理:歷代養生家大都注重藥膳調理,《內經》曾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可以補益精氣。”

藥膳調理注意要點:

其一是節制,就是飲食有規律,勿過飽、過量,味勿過重,儘量定時、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葷腥油膩之品切勿食之過多,而應以葷素平衡、清淡利於吸收為宜。

其二是因人而異,辨證選用。藥膳調理種類繁多,有補益類,其中又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脾、補腎等不同,還可以區分出滋補、溫補、潤補、輕補、峻補等不同種類。補益類的藥膳有當歸生薑羊肉湯、人蔘黑魚湯、山藥鱔糊、枸杞烏骨雞湯、木耳蓮子粥、紅棗桂圓湯等等。治療類的藥膳有百合銀耳湯、玉竹生地瘦肉湯、沙蔘湯、玉竹麥冬粥等。

其三是注重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健運,則藥膳之功效更易發揮,所以應培補後天之本,使脾氣運化、胃主受納的功能健旺。

6、如何使用中藥湯劑?

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分別採用補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腎納氣等療法。

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平時怕風汗,容易罹患感冒,經常打噴嚏和鼻塞流涕,當以補肺固表為主,可用玉屏風散(由黃芪、防風、白朮組成);

如果患者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時痰多,適宜健脾化痰法,藥用六君子丸(由黨蔘、白朮、陳皮、法半夏、茯苓和甘草組成);

如果患者常感腰痠肢軟、畏寒神疲、夜尿頻多、稍動即覺呼吸短促,當用益腎納氣法,藥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另外,慢性咳喘患者往往肺脾腎虛俱見,臨床常用培土生金、補腎固本之法,調節肺、脾、腎三髒的功能,使體內氣機條達.血流通暢。

除辨證進服相宜的中草湯藥或者中成藥外,也可取生晒參、西洋參或冬蟲夏草3-5克,伏天開始每日1次,清燉,喝湯藥,直到末伏。夏季陽氣上升,免疫功能活躍。這些方藥大多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不良刺激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減少老慢支和哮喘的發作,甚至使之根治。

7、中藥穴位敷貼療法

早在清代《張氏醫通》就有“白芥子塗法”記載,由於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串上下”的作用,穴位敷貼法不但可以治療區域性病變,並且也能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時可根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則,按照經絡循行走向選擇穴位,然後敷藥,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

三伏天灸療法的操作方法規範而簡便易行,首先將我們臨床反覆實踐精心選取的中藥放入沙鍋粗炒,並研成粉,加新鮮生薑汁調勻成膏狀,製成天灸藥膏備用。用時取油紙一張(1×1cm),置藥膏於油紙上,製成薄層,加麝香少許於藥膏表面,按照三伏天的不同時間敷貼於頸、背、腰部的督脈、膀胱經的不同穴位上,貼敷約4-8小時,但具體的時間可因人而異,患者區域性出現癢、痛、起泡等不同反應,可提前去除藥膏,反應不明顯的可稍延長敷貼時間。須注意在進行敷貼治療的當晚不可洗澡。

(4)操作規範

①藥物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等,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在藥物組成方面,穴位貼敷治療哮喘,多選用具有發泡作用的藥物如白芥子、甘遂、斑蝥[26]等,輔以辛溫通散、化痰平喘、祛風活血一類藥物,如元胡、細辛、麻黃、蒼耳子、肉桂、丁香、乾薑、桂枝、辛夷、丁香、五味子、半夏、葶藶子、皂莢、冰片、香附、花椒、百部、杏仁、白胡椒、洋金花、地龍、川烏等。但其治療效應究竟是由藥物的藥性發揮治療作用為主,還是由於穴位受到刺激發揮治療作用為主,藥物在此是否僅起刺激穴位的作用,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

②藥材炮製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採用道地藥材,藥物均採用生藥,其中白芥子應採用生白芥子,以加強其對其他藥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膚髮熱、發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可以通過調整白芥子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證臨床療效,又可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③藥物製備

藥物製備過程要求在無菌、清潔、常溫環境下進行,或者在當地醫療機構的專用製劑室完成。藥物的製備方法:採用潔淨藥材,將藥物烘乾,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薑汁的製備方法:選用生薑,洗淨,粉碎,三層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而成。各地醫院可以根據原有的經驗和地域的特點調製薑汁的濃度,通過加適量蒸餾水使其濃度在50%~100%之間。貼敷時取生藥粉用薑汁調成較幹稠膏狀,藥物應在使用的當日製備,或者事先制好置冰箱冷藏室備用。

④貼敷方法

先將貼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規消毒,然後取直徑1 cm,高度0.5 cm左右的藥膏,將藥物貼於穴位上,用5 cm×5 cm的脫敏膠布固定。

⑤貼敷時機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2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⑥貼敷時間

1)成人每次貼藥時間為3~6 h。

2)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面板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

⑦療程

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⑧貼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等穴位。

 

其他臨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蒜泥灸:將大蒜(以紫皮蒜為優)搗爛如泥,取3~5g塗敷於穴位上,敷灸時間為1~3小時,以區域性皮膚髮癢、變紅起泡為度。如敷灸湧泉穴可治療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體炎;敷灸魚際穴可治喉痺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適量研為細末。使用時先取膠布一塊,中間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並保護周圍面板,將斑蝥粉少許置於孔中,上面再貼膠布固定,以局部發癢、變紅、起泡為度,然後去除膠布與藥粉;也可用適量斑蝥粉,以甘油調和外敷;或將斑蝥浸於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塗患處。適用於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黃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將白芥子研末,醋調為糊膏狀,取5~10g敷貼穴位上,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或將白芥子末1g,放置於5cm直徑的圓形膠布中央,直接敷貼在穴位上,敷灸時間為2~4小時,以區域性充血、潮紅或面板起泡為度。適用於風寒溼痺痛、肺結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貼中極治尿瀦留;馬錢子粉敷貼頰車、地倉穴治面神經麻痺;吳茱萸粉用醋調後敷貼於湧泉穴治療高血壓、口腔潰瘍、小兒水腫等;蔥白搗爛敷貼患處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烏各等份研末用醋調成膏狀,每晚睡前敷於臍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兒遺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礬10g,青背鯽魚1條,混合一起搗爛成膏狀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別敷貼於神闕、至陽穴上,蓋紗布,以膠布固定,一日換藥1次,治黃疸的陽黃,若陰黃可用胡椒(每歲1粒)、麝香1g、雄鯽魚1條,混合搗爛成膏,敷貼神闕、肝俞、脾俞穴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