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副主任醫師 鄭永智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又名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或偶稱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生活運動的常見關節病變。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邊緣、軟骨下及軟骨周圍骨反應性增生,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僵硬、腫大伴關節活動受限。該病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根據X線普查發現:15~24歲年齡組發生率為10%,>50年齡組發生率高達80%,其中有症狀和活動障礙者1/8左右。女性多見,女:男=2:1。OA發病率和受累關節的種類及數量與地區、職業、生活方式及遺傳因素有差別,在中國人中OA多發於膝關節,髖關節罕見。

  (一) 病因

  根據有無區域性性和全身性致病因素,可將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關節炎是指原因尚不明確的,因關節軟骨退變,導致關節功能障礙者,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特別是老化過程,正常的磨損、慢性損傷、肥胖、飲食等,都可能是發病因素。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由結構改變起關節軟骨變性和退變,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的骨關節病,如外傷、炎症、代謝等。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對骨關節研究的深入,很多原先被認為是原發性的骨關節炎,可能繼發於其他疾患,原發性骨關節炎可能會進一步減少。

  (二) 病理

  骨關節炎不僅是關節軟骨的疾病,且累及骨、滑膜及關節周圍支援結構。在其病理過程中,既有退行性變,又有關節形態學的修復,包括關節形狀的修復,負重表面的應力重新分佈和穩定性重建。

  OA初期,關節軟骨區域性區域發生軟化,逐漸破裂脫落,這個過程稱剝脫。隨著破裂面的擴大,關節運動的增多,導致軟骨的磨損增多,露出下面的骨皮質。與軟骨改變相伴隨的是,在臨近軟骨區域和關節邊緣發生新骨形成;在關節軟骨被侵蝕部位,軟骨下骨增生比較明顯,在這些區域,反覆的運動使軟骨下骨磨光,而成為象牙樣閃光的表面,這個過程稱為“骨質象牙化”。嚴重者在關節周圍會有骨刺形成,關節內會有遊離體等。

  (三) 診斷

  1、病史:曾有骨折、脫位、關節軟骨損傷、勞傷或畸形及其他骨科疾病病史。中老年人逐漸發病,可無明顯的外傷史。

  2、臨床表現:骨性關節病的最顯著症狀是疼痛,通常症狀和體徵限於區域性。

  (1)疼痛:最初感到關節輕度不靈便,運動過量出現疼痛,休息後可緩解,從一個姿勢變為另一個姿勢時,開始活動感到不便,有疼痛(如從坐位到站起來走路時),但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反而感到減輕,關節感到舒服,但過度活動,步行較長距離,則會感到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上臺階,上下樓梯,上公共汽車時感到疼痛吃力,需用手抓住扶手,協助進行方可。然而休息後疼痛可減輕。晚期時疼痛及肌肉痙攣加重,為持續性,休息後不能迅速緩解。此期夜間疼痛常見,軟骨無神經支配,對疼痛不敏感,疼痛系來自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結構。由於軟骨損壞後絨毛增生,引起關節粘連,滑膜充血,關節囊變厚,因關節囊纖維化而短縮,關節活動時刺激了囊內神經引起疼痛;

  (2)摩擦音:早期關節活動時可觸到輕度摩擦感,晚期則可觸及明顯的沙粒樣摩擦感,且伴有明顯疼痛;

  (3)關節積液:繼發性滑膜炎,可發生關節中度積液;

  (4)活動受限:晚期隨疼痛加劇而使關節活動不同程度受限;

  (5)關節畸形:可發生膝關節屈曲或內、外翻畸形,尤其內翻畸形為多;

  (6)關節內遊離體:關節活動時發生交鎖現象,尤以膝關節為著。

  3、實驗室檢查:正常或無特殊發現

  4、X線表現

  (1)早期:關節軟骨僅有輕度退行性變化,但X線片無明顯變化;

  (2)進行期:關節軟骨進一步磨損,軟骨表面不規則,可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有脣樣骨質增生,關節面有骨質硬化,在負重區出現退行性囊性變透亮區;

  (3)晚期:加軟骨破壞加劇,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邊緣骨質硬化程度增加,尤其在負重區更為明顯。關節不穩定,可有半脫位趨勢。關節內可見遊離體。

  5、治療

  骨性關節病的治療隨不同部位及畸形的程度而異,對老年人來講,關節軟骨的磨損,這種退行性變化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並不是說不需要治療。在人們步行時,重力轉至雙下肢,其承受重量將增加3-4倍。因此最好使用手杖以保護關節。使用手杖或柺杖可以減輕關節承重的50%。對肥胖者應減輕體重,減少負重關節的壓力,以達到保護關節,延長關節壽命的目的。治療不是為了清除骨贅而是解除疼痛,緩解肌肉痙攣。

  (1)物理治療在治療中應強調以下兩點:即適當減輕負重關節的負擔,在於減少關節面的承受壓力;合理的功能鍛鍊,目的是提高關節面承受壓力的能力。

  (2)藥物治療多使用消炎鎮痛藥,也可在關節內注射激素以控制症狀,注入玻璃酸鈉等藥物用以改善關節軟骨面的情況。

  (3)手術治療無論採用那一種手術方法,首要目的是減輕患者疼痛或不疼痛;其次,使病人有一個穩定的關節;第三,有滿意的活動範圍。總之,使病人得到一個接近正常人,不疼痛而有活動的關節。

  對早期患者常用截骨術和肌肉鬆解術,以達到矯正畸形,改變力線,改善血液迴圈,減輕疼痛,促進關節面修復的目的;對晚期患者,可採用關節融合術或關節成形術,以消除或減輕症狀,改善關節功能。近年來臨床中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效果,既消除或減輕了症狀,又恢復了關節正常活動功能。據美國風溼學會統計,美國65歲以上人骨關節炎發病佔總人數80%,達1600萬人,每年因骨關節炎行關節置換手術約30萬人次以上。

  一、髖關節骨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分成兩種型別,即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發病原因不明,患者無遺傳缺陷,沒有全身代謝及內分泌異常;髖關節沒有創傷、感染、先天性畸形等病史;多見於50歲以上肥胖型患者;常為多數關節受損,發展緩慢,預後較好,在我國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較少。髖關節繼發性骨性關節炎是指在發病前髖關節有某些病變存在者,如髖部骨折、脫位、髖臼先天發育不良、扁平髖、股骨頭滑移、Legg-Calve-Perthes病、股骨頭缺血壞死、髖關節感染、類風溼關節炎等;繼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病變常侷限於單個關節,病變進展較快,發病年齡較輕,預後較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差。應該指出,在疾病的早期,區分這兩種不同型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對選擇治療方法及預後有著實際意義。

  儘管這兩種型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有著上述的區別,但到後期這兩種型別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病理改變都相同。主要表現有:

  1、疼痛:早期就出現,部位可在髖關節的前面或側方或大腿內側,常可放射到坐骨神經走行區域、膝關節附近,由於疼痛厲害,常忽視了髖關節的病變;

  2、僵硬:常出現在清晨起床後或白天一段時間關節不活動後,而活動後關節疼痛減輕,僵硬感消失,另一個特點是持續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5分鐘;

  3、功能障礙:嚴重者會出現屈曲、外旋和內收畸形,病人常感到行走、上樓梯,由坐位站起困難;

  4、X線表現:關節間隙不同程度變窄,不規則,關節面不光滑,甚至軟骨下骨質接觸,股骨頭變扁,頸變短粗,髖臼外上緣和髖臼底部的內下方骨質增生,可將股骨頭大部遮蓋,使髖臼顯得變深。股骨頭可向外上方半脫位,在髖臼和股骨頭的負重區可出現囊性變區,伴有負重區骨質硬化現象。

  治療同上。

  二、膝關節骨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疾病,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50歲以上的人膝關節X線片常有骨性關節炎的表現,但並不一定都有症狀,相反,也有些早期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膝X線片為“正常”表現。無論原發性或繼發性均屬正常,多見於女性。

  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1、損傷:關節內骨折、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等原因造成關節軟骨損傷;

  2、過度負重:由於肥胖或膝關節內、外翻畸形而致關節面過度負重;

  3、感染或炎症引起關節軟骨破壞;

  軟骨下骨壞死,如干脆性骨炎發生關節內遊離體,造成關節軟骨面損壞。

  X線表現:早期X線片常為陰性,偶爾側位片可見髕骨上下緣有小骨刺增生。以後可見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板緻密,關節邊緣及髁間嵴骨刺增生,軟骨下骨有時可見小的囊性改變,多為圓形,囊壁骨緻密。站立位及臥位拍攝的患膝X線片會有較大差別。

  按其嚴重程度分為5級:

  1、關節間隙狹窄;

  2、關節線消失;

  3、輕度骨磨損;

  4、中度骨磨損;

  5、嚴重骨磨損及關節半脫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