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副主任醫師 徐紅衛

  冠狀動脈心肌橋作為常見的解剖變異現象,屍檢檢出率高達15%~65%。1960年,醫生在給病人做冠狀動脈造影時,發現了1名這種情況的患者,並首次引入心肌橋的概念。長期以來,壁冠狀動脈和心肌橋始終被認為是良性病變。而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已認識到心肌橋對壁冠狀動脈形態學和血流動力學可產生一定影響,並引發各種臨床症狀。

  16歲的中學生小劉,從小卻有稍一活動就覺得胸悶、胸痛、氣短,嚴重時甚至都要暈厥過去的怪毛病。讓小劉和父母苦悶的是,去了多家醫院,做了心電圖檢查和X線檢查,看了無數次醫生,啥毛病也沒發現。小劉因不能跟同齡孩子一起玩耍,敏感的他以為自己得了難以查明的“怪病”,而逐漸沉默寡言、孤獨自閉,小劉的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她一心想要知道自己孩子到底怎麼了,聽說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的25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是目前我省最先進的無創心臟影像檢查裝置,就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給孩子做了一次心臟冠狀動脈成像檢查。檢查後發現,小劉的心臟的確有異常,這種異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心臟病,而是先天性的血管變異,醫學上稱之為“壁冠狀動脈”和“心肌橋”。先進的醫學科技手段,終於解開了小劉“怪病”之謎。

  44歲的私企老闆秦先生,平時心跳就快,遇到工作稍忙、應酬稍多,就感到心慌、胸悶,甚至有時會有說不出的窒息感,他懷疑自己是否得了“冠心病”,家人陪同其到醫院做了一些如心電圖等常規檢查,並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均未發現明顯問題。醫生建議其做64排螺旋CT心臟檢查,可在多家省級醫院進行64排螺旋CT心臟檢查時均因緊張和本身心率過快,無法進行檢查。醫生讓服用降低心率的藥物,而他認為在沒有查明原因之前,不能隨意服用藥物。人過中年的他,因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整天憂心忡忡,精神狀態很差。後來聽說256層螺旋CT不需要控制心率也可進行心臟檢查,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來試一試,檢查時同樣因為緊張,心電監護儀顯示其心率達到每分鐘130次,可醫生依然順利地給他做完了檢查,並診斷出其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厚度約0.2cm的壁冠狀動脈,並通過四維心動週期重建,準確地測量出其心肌橋對冠狀動脈血管的壓迫程度,自己心中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放射影像科徐紅衛主任向我們詳細解釋了該病的成因。一般人的冠狀動脈走行於心臟心外膜下的脂肪組織中,而小劉的部分冠狀動脈卻長入到心臟肌肉內,在心肌內行走一段距離後又浮出到心肌表面來,這段血管稱為壁冠狀動脈,覆蓋其表面外形似橋的心肌纖維被稱為心肌橋。由於心肌纖維覆蓋了部分冠脈血管,心臟收縮時,會擠住血管,導致冠脈管腔相對狹窄,影響區域性心肌供血,從而引發心悸、心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心肌橋多發生於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近年來,心肌橋導致心律不齊、室上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缺血、急性冠脈綜合徵、心臟移植後猝死等併發症的報道開始逐漸增多。目前,常規的冠脈造影仍是臨床診斷心肌橋的金標準,但因種種原因,臨床檢出率尚不到2%,多數病人被臨床漏診。

  本文提到的小劉、秦先生的情況,就是因為醫生大多不認識此病,加上常規身體檢查缺乏特異性,因而多年來未被確診。心肌橋的不同臨床表現與其厚度、壁冠狀動脈的長度以及血管受壓的程度有關。像小劉這樣的病人,日常生活中應儘量避免情緒激動,或儘量減少繁重的體力勞動。治療時可給予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來緩解症狀。

  徐紅衛主任說,到他們科室進行冠脈CT檢查的2000餘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近6成患者被檢查出有心肌橋,由於256層CT在心臟檢查時較普通64排螺旋CT機在掃描速度有了質的飛躍,患者檢查時不需服用藥物將其心率控制在每分鐘70次以下,同時更高的解析度使心臟影象顯示更加清晰,通過模擬心動週期四維重建技術,使臨床醫生對患者真實的心臟動態運動狀態及冠狀動脈血供情況一目瞭然,使心肌橋患者的檢出率及診斷準確率均達到了百分之百,同時也為心內科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而256層螺旋CT機在全身血管檢查中的諸多優勢正隨著患者的日益增多而不斷凸現出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