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胸外科 副主任醫師 薛明強

  1、病史簡介:

  男性,70歲,因體檢發現左下肺腫塊入院。胸部CT提示:左肺下葉腫塊,密度均勻,最大直徑約3.6公分,葉間胸膜受到波及,4L、5L、6、7組淋巴結腫大。術前診斷:左下肺異影,考慮惡性可能,擬行手術:VATS左肺下葉切除術加縱膈淋巴結清除術。

  2、手術簡介:

  腔鏡下探查:胸膜腔頂部輕度粘連,無胸膜腔轉移,無胸水,肺裂發育良好。按左下肺韌帶-下肺靜脈-斜裂-下肺動脈幹-下葉支氣管順序切除左肺下葉。在清除第五組淋巴結時,術者以電鉤勾起主肺動脈窗處的縱膈胸膜準備切開,此時因麻醉深度不夠患者出現躁動,結果導致左肺動脈根部損傷出血。

  由於破口較小,經行海綿鉗壓迫止血後,出血停止,但仍滲血。吸引器吸去破口周圍的出血,見凝血塊積聚在破損處,吸除凝血塊,破損處再次出血,急以無齒卵圓鉗夾住破口,出血停止,再次吸盡出血,擬行腔鏡下縫合修復破損。準備好5-0的普里靈縫線,術者鬆開卵圓鉗,邊出血邊縫合,從血管破口進針後,由於縫針的長度不夠,所以無法從破口的對側出針,第一次單孔腔鏡下血管修復失敗。

  隨後,第二次、第三次均未成功修復且血管破損較前擴大。最後,中轉開胸成功修復破損血管,常規清除縱隔淋巴結,結束手術,術中出血量約1500毫升,輸血約800毫升。

  3、經驗體會

  術後,小組內召開一次討論會,結合以往的經驗,就該解剖部位的出血提出了一些問題。受主動脈弓的騎跨的影響,如果左肺動脈幹損傷出血,腔鏡下止血的技術難度較右側明顯加大。首先,從出血部位來講,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通過牽拉左肺上葉可以將出血部位確切暴露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牽拉左肺上葉不能將出血部位充分暴露的。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術中應該立即中轉開胸,切開心包,於心包內阻斷肺動脈總幹,同時阻斷左肺動脈幹破口的遠端,然後修復血管破損。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發生,是否開胸,要根據術者的腔鏡下操作的熟練程度來選擇。

  開胸止血相對較容易,這裡不再贅述,下面主要談談腔鏡下止血:暴露出血部位,用無齒卵圓鉗夾住破口,如果能將左肺動脈根部遊離出來;然後用“羅密歐”阻斷之,下面的縫合止血過程可能會更從容一些。

  如果遊離左肺動脈根部有困難,可以選擇直接縫合修復破損血管,但有幾個細節需要注意:

  ①儘可能選擇小頭的無齒卵圓鉗,因為大卵圓鉗夾住血管後,不利於後面的縫合操作;

  ②夾住血管後,要調整卵圓鉗的夾持位置,對破口的夾持過多、過少都不合適,夾持過少不能有效控制出血,過多則有可能縫合後造成肺動脈狹窄。如果無法調整,就把卵圓鉗作為一把側壁鉗,從卵圓鉗的卵圓孔內進行血管修復,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③可以選擇3-0的普里靈線來縫合修復血管,3-0的普里靈線針稍大,有利於從破口的對側出針。

  ④酌情選用2孔或3孔進行鏡下操作。因為安全是第一位的,多孔操作可能會降低顯露難度,增加操作空間,並且助手可以從副操作孔來為術者接針,器械不會“打架”,有利於縫合修復的順利完成。事實上,縫合的第一針是至關重要的,完成第一針縫合後,一個是出血會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有了第一針的依託後,第二針、第三針的操作會更加容易一些。

  ⑤第一針的縫合沒有必要一定要強調縫合在破口的中央,能縫合到破口中央固然好,能夠有效控制出血。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沿破口長軸先在破口的一端縫合一針,這樣做的優點是操作相對容易,然後依次為依託進行後面的縫合。

  ⑥除了上述的外科操作外,同時也要囑麻醉師密切配合,加大麻醉深度,實行控制性降壓。

  下面再來回顧一下術者的操作過程,可能有一個問題會被提出來,術者為什麼要鬆開卵圓鉗來縫合止血呢?

  主要原因有:

  ①單孔操作,器械過多容易“打架”;

  ②卵圓鉗頭端過大,影響進針;

  ③選用了5-0的普里靈血管縫線,縫針過小;

  ④單孔操作,助手無法為術者接針。當然,每位患者的臨床情況是不盡相同的,不能被固定的手術模式束縛住,而是需要術者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做出簡單、合理、有效的處理決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