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李彥州

  一、詢問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對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極為重要。注意發病情況,肢體疼痛,面板顏色及溫度,肢體營養障礙,潰瘍和壞疽的情況等,瞭解疾病的演變過程、規律和特點,以及既往史等。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絕大多數為青壯年(20~40歲)男性,女性很罕見。如為女性患者主訴肢體發涼怕冷、痠軟乏力和疼痛時,應首先考慮雷諾徵(綜合徵)、大動脈炎等疾病。若是首先考慮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則往往形成錯誤的診斷。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肢體疼痛主要在趾(指)部和小腿,下肢間歇性跛行疼痛主要在足跖部和小腿,單獨出現大腿疼痛者極少見。單獨首先發生大腿疼痛者,一般不是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應當考慮其他疾病。

  瞭解下肢間歇性跛行的距離和時間,對判斷下肢缺血的程度頗有價值,並可作為判定療效標準。有70%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患者,常以間歇性跛行為其主要表現或為首發症狀:當行走一段路程後,小腿和足掌出現脹痛、痠痛、抽痛、板硬,稍微休息2~5分鐘後,即可緩解或消失。當患者開始行走就出現疼痛,當步行站立過久或負重行走時疼痛加重,休息10分鐘後疼痛仍持續不退,則為骨與關節疾病。此點,可以與間歇性跛行相鑑別。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出現肢體缺血表現,常常肢端為重。如靜息痛很劇烈,趾(指)和足部固定性持續性劇烈疼痛常是發生潰爛的先兆,應加以注意。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早期或發病過程中,有30%~60%患者在肢體反覆發作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這是具有診斷意義的特徵。

  雷諾徵(綜合徵)表現為間歇性發作兩手對稱性蒼白、青紫、潮紅三個階段的皮色改變,伴有手指發涼、疼痛,發作過後一切症狀消失而恢復正常。這是血管痙攣期(早期)。如病情發展,可以累及兩下肢和麵部,進入營養障礙期,兩手和兩足持續性發涼、怕冷、麻木、疼痛,手指面板乾燥、脫屑,軟組織幹縮,持續性蒼白或紫紺,在溫暖的夏季也不能使缺血表現完全消退。

  這時,指(趾)小動脈器質性改變,發生動脈閉塞。最後,發展到潰瘍期,肢端營養障礙加重,發生指(趾)端侷限性淺在性面板潰瘍或壞死,甚者指甲脫落,手指縮短、乾癟。在血管痙攣期,治療效果最好,當動脈完全閉塞,治療要使手足缺血癥狀完全消除很困難。

  追尋發病誘因,有助於疾病的診斷。手術後、外傷、婦女分娩後長期臥床,下肢感染和惡性腫瘤等,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肢體疼痛的部位與血栓阻塞的部位有關。如發病急驟,突然腹股溝區(股三角區)明顯脹痛和有壓痛,隨後出現下肢廣泛性腫脹,則為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小腿痛明顯,腫脹,則為N靜脈血栓形成。而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發病大多隱匿,僅有輕微脹痛、腫脹,常被忽視。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是中老年常見的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區域性的表現。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進食過多的肉類和動物脂肪,此病日益增多,發病年齡提早,臨床上常見到40歲左右的患者,出現明顯肢體缺血表現,應當引起重視。

  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動脈,最常見於主動脈、髂總動脈、股動脈、N動脈等,四肢發病,下肢病情較重,上肢病情輕,在發病早期,處於穩定狀態,肢體缺血表現不明顯,常被患者忽略。此後,逐漸出現肢體發涼、怕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面板呈持續性蒼白、紫紅或青紫,肢體營養障礙改變逐漸加重。同時,常併發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病等。這些臨床表現特點,對明確診斷此病很重要,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顯然不同。

  二、體格檢查

  肢體檢查主要有:面板顏色及溫度,營養障礙改變,汗毛、趾(指)甲生長情況,肌肉情況,紅斑結節,肢體腫脹,靜脈曲張,潰瘍和壞疽,動脈搏動情況等,以及舌苔和脈象。

  面板顏色及溫度 觀察面板顏色及溫度可以估計肢體血液迴圈狀況。

  營養障礙改變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由於肢體缺血、瘀血,面板乾燥、光薄、脫屑,甚至肢端出現瘀斑、瘀點。由於皮下組織被吸收,出現手足皺縮現象。

  汗毛、趾(指)甲生長情況由於肢體血液迴圈障礙,足部和小腿汗毛脫落;趾(指)甲生長緩慢,趾(指)甲幹厚、變形、凹陷,或嵌甲樣生長,容易發生甲溝炎,而引起潰瘍或壞疽。

  肌肉情況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由於肢體缺血和患病後活動減少,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而最常見的是小腿肌肉萎縮明顯。當小腿肌肉極度萎縮(面板貼在骨骼上),則改善足部血液迴圈很困難,如發生足部壞疽感染,一般需施行截肢手術。

  結節紅斑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早期或發病過程中,足部和小腿反覆發作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面板上出現發紅的硬結、斑塊及索狀物,灼熱、壓痛。應注意與結節性血管炎、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脂膜炎等疾病相鑑別。

  肢體腫脹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肢體腫脹的範圍與血栓部位有關。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為整個下肢廣泛性腫脹、粗腫,有明顯脹痛和壓痛。N靜脈血栓形成,足踝部和小腿下部腫脹,飽滿緊韌感,壓痛。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小腿肚腫脹和壓痛。兩下肢廣泛明顯腫脹,腰部和下腹壁腫脹,出現下腹壁和會陰部淺靜脈擴張者,應考慮兩側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或下腔靜脈梗阻。無論是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形成,血栓向上順行伸延擴充套件,或是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向下逆行伸延擴充套件,均可累及整個下肢深靜脈系統,臨床上比較常見。

  如果未能及時早期治療(發病7天以內),下肢深靜脈瓣膜破壞和靜脈壁損傷,常遺留下肢靜脈功能不全,使肢體處於病廢狀態,治療很困難。急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如伴有肢體動脈痙攣,患肢劇烈疼痛,嚴重腫脹,廣泛紫紺,面板水泡、肢體發涼,動脈搏動消失,稱為股青腫,甚至發生靜脈性壞疽。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常有肢體腫脹。

  臨床上見到,患者小腿腫脹,走路時疲累,並無靜脈曲張,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證實為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下肢靜脈曲張,由於靜脈迴流受阻或血液倒流,下肢長期處於瘀血狀態,使淋巴管受累,可以發生淋巴水腫。

  肢體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是許多下肢靜脈疾病的共同臨床表現: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腔靜脈梗阻、布-加綜合徵、髂靜脈受壓綜合徵、下肢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徵、先天性靜脈無瓣膜症等,都可以繼發下肢靜脈曲張。因此,對下肢靜脈曲張作出病因學診斷甚為重要。應充分顯露下肢,下肢的前面和後面都要檢查,瞭解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病變情況,並注意交通支靜脈。

  潰瘍和壞疽 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由於嚴重肢體缺血,常發生肢端潰瘍或壞疽,可擴充套件到足背部、踝關節,大多數為乾性壞疽。糖尿病壞疽為溼性壞疽,繼發感染較重。如趾端或足掌出現潰瘍和壞疽,肢體動脈搏動良好,又無缺血表現,應當考慮脊椎先天畸形、脊髓疾病等。

  下肢靜脈曲張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到後期,由於深靜脈瓣膜和交通支靜脈瓣膜破壞,下肢靜脈高壓,瘀血、缺氧,發生面板營養障礙改變,面板、皮下組織纖維性硬化,面板色素沉著,呈棕褐色。如果輕微外傷,容易發生下肢瘀血性潰瘍,常有特定的部位小腿下1/3內側和外側(踝區,交通支靜脈處)。

  動脈搏動情況 對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用手捫觸四肢動脈搏動情況,是肢體檢查的重要步驟,以確定動脈有無閉塞,可以比較準確地判定動脈阻塞的程度、範圍與平面。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是診斷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重要依據。但必須考慮到肢體動脈的解剖異常,約有5%~13%的正常人足背動脈、脛後動脈缺失而捫不出,或搏動減弱,但肢體無缺血表現,不能當作疾病看待。

  如為大動脈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還應注意頸部、腹部和腹股溝區有無血管性雜音。

  上肢無脈症,是大動脈炎的臨床表現。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等疾病,侵犯上肢時,也可出現無脈症,同時還有其他肢體缺血表現,不能單純診斷為“無脈症”。

  三、輔助檢查

  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之後,如有必要和裝置可能,可以進行輔助檢查來幫助診斷,但必須結合臨床所得資料分析比較才有價值。目前,臨床上過於相信某種儀器檢查,而忽視詳細詢問病史和認真體格檢查,是造成臨床誤診、誤治的主要原因。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現代科學檢查儀器的應用,無創傷性血管檢測和血管造影的普及等,對周圍血管疾病的早期、定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超聲多普勒血管檢測、光電肢體容積檢查、X線檢查、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血管造影、數控減影血管造影,以及肢體血流圖、微迴圈檢查等,可以根據病情選擇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