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關節科 主治醫師 莊至坤

  1、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所謂人工膝關節置換又稱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百姓俗稱“換膝關節”,與口腔科醫生給破損的牙齒表面安裝牙套相似,用人工生物材料製作的假關節,通過精準的外科手術替換已經病廢的膝關節軟骨,從而達到消除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畸形、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手術後不僅肢體是完整的,而且膝關節除了去除表面損壞的軟骨、半月板、前或/和後交叉韌帶外,其餘的結構全部保留,哪些把“換膝關節”等同於“安裝了一個假肢”的看法是錯誤的,是由於缺少醫學常識所致。2、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適應症有哪些?

  手術適應症選擇是否正確是影響臨床效果的首要因素。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適用於發生嚴重的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日常生活嚴重障礙,經過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患者。包括膝關節各種炎症性關節炎,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累及膝關節、血友病性關節炎等;創傷性關節炎;脛骨高位截骨術失敗後的骨性關節炎;靜息的感染性關節炎(包括結核);嚴重的膝關節骨壞死、膝關節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膝關節滑膜軟骨瘤病等。除了疾病本身的嚴重性外,年齡、職業、個人價值取向、經濟狀況等也要參考,對於一些很年輕的患者,膝關節融合術仍然有推薦價值。而對於神經性(Charcot)關節炎目前被列為相對禁忌症。

  3、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禁忌症有哪些?

  全身和區域性關節的任何活動性感染;膝關節周圍肌肉癱瘓;嚴重的下肢血管性病變;骨骼發育未成熟;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條件差;膝關節已長時間融合固定於功能位(伸直或輕度屈曲位),沒有疼痛和畸形等症狀。

  4、人工膝關節置換的長期效果如何?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臨床應用已有40多年曆史,是20世紀最成功的外科手術之一,全球每年有超過60萬名患者通過該手術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工膝關節採用金屬和高分子塑料,按照人體關節的形狀製作而成。這些材料經過嚴格的實驗檢測,是安全可靠的。運動量不大的老年人,80%的患者可以使用20年以上。當然,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與醫生的技術水平有很大關係,有經驗的醫生安裝的關節尺寸適中、位置準確、貼合緊密,關節使用壽命自然更長一些。其次是術後的康復,以及病人的體重、活動量、另一條腿是否存在問題等也有一定關係。

  5、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有可能出現哪些併發症?

  雖然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項成功率很高的手術,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對於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也要有足夠的瞭解,以便醫患雙方充分合作,努力把發生率降低最低。

  ⑴ 血栓栓塞: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如未經任何預防,發生血栓栓塞的機會將明顯增加,可達到40%至84%、的程度,9%至20%的患者發生N靜脈以上的近端血栓,其誘發可危及生命的肺栓塞的危險性比小腿靜脈血栓要大。是否發生血栓栓塞受很多影響因素,直接因素包括手術創傷、術中止血帶使用、術後下肢運動減少等。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超過40歲、使用雌激素、中風、腎病綜合徵、癌症、血栓栓塞史、長期制動、充血性心臟病、股靜脈內建管、腸炎、肥胖、靜脈曲張、吸菸、高度緊張、糖尿病及冠心病等。如果小腿和大腿進行性疼痛腫脹就應考慮血栓形成的可能。預防方法包括:機械預防、藥物預防,藥物預防又有中藥與西藥的區分。機械方法如:穿彈力長襪;應用下肢靜脈泵等促進靜脈迴流。藥物預防包括活血化瘀中藥以及西藥抗凝劑等;儘管有這麼多預防措施,但血栓形成仍可能發生。假如術後您的下肢仍有進行的疼痛或紅腫,應該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絡。

  ⑵ 假體鬆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可能在固定的骨質內發生鬆動。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引起疼痛。一旦確診假體鬆動,就需要進行翻修手術,目前針對人工膝關節無菌性鬆動的翻修,已經研製出多種解決方案,效果良好。

  ⑶ 感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一個災難性併發症,其發生率比人工髖關節置換稍高一些,(1、6%至2、6%之間),感染可以發生在傷口表面,也可以發生在深部;可以發生在早期(術後4周內),也可發生晚期(術後4周以後)。除了發生在表淺的感染以及少數早期的感染,可以通過區域性外科處理以及應用抗生素得到控制外,多數需要通過去除全部或部分假體,進行翻修手術。 因此,希望術前患者把身體任何部位的感染病灶要主動告訴醫生,讓醫生把握手術時機,而術後一旦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疼痛,需要及時與手術醫生聯絡,及時排除感染或及時處理。另外對於部分不典型的膝關節置換術後感染診斷還比較困難,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規範的人工膝關節感染性翻修手術的成功率已經達到90%左右。

  ⑷ 脫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比較少見的併發症,需要針對具體原因採用翻修手術解決。

  ⑸ 假體斷裂:金屬假體和聚乙烯假體的斷裂比較少見,有些屬於產品質量的問題,有些屬於手術安裝技術問題,還有些與患者使用不當有關。一旦發生必須進行翻修手術,重新更換假體 。

  ⑺ 神經損傷:很少發生,多數發生在嚴重的外翻畸形的病人,隨著外翻畸形的糾正,加上術後包紮過緊,,腓總神經容易發生牽拉、壓迫損傷,如能迅速解除壓迫多數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但如果是神經斷裂恢復比較困難,需要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

  ⑻ 血管損傷:很少發生,多數與解剖異常或手術操作不當有關, 一旦發現需要立即處理,避免發生肢體缺血壞死。

  ⑼ 膝關節伸直或屈曲障礙: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很多因素會引起膝關節伸直或屈曲障礙,其中膝關節疾病本身的因素、手術技術、術後康復是最主要的因素。對於常見的骨關節炎的病人,術前伸屈功能基本正常者,術後多數膝關節可以完全伸直、屈曲達到115度甚至更大,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社交需要,包括從事家務勞動,上、下樓梯,旅遊,遠足,爬山,騎自行車、跳交誼舞等。這些功能的獲得是醫生、患者、康復師共同努力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當然不是每一個患者都達到完美的功能,而且有些活動如深蹲也不適合70歲以上的肥胖老年人,獲得0~90°的活動範圍就可以了,也是比較容易達到的。

  6、人工膝關節假體如何選擇?

  生產人工膝關節假體的專業公司很多,每個公司又有不同型別的膝關節假體,因此可供使用的膝關節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保留後交叉韌帶的CR膝關節假體和不保留後交叉韌帶的PS膝關節假體,兩者都適合初次膝關節置換的病人。根據假體墊片是否活動,又分為活動墊片和固定墊片膝關節假體。根據假體設計的屈曲角度不同,分為高屈曲假體和普通假體。以滿足不同患者要求。選擇哪一類膝關節假體應該根據病情、病人的經濟能力由醫生與病人共同商定。

  7、 膝關節置換費用是多少?住院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使用人工關節的種類不同,費用(包括人工關節材料、手術、藥物和檢查、住院等全部費用)也不同。在我院,如使用進口關節假體,單側膝關節置換的費用約4、、5至8萬元;如使用國產關節假體單側膝關節置換的住院費用約3、5萬元。如果患者對術後的生活質量要求更高或由於病情的因素,需要使用特殊型別的假體,住院費用也會增加。

  住院以後,首先要全面檢查您的身體、評價心肺等主要臟器功能、制定手術方案,一般需要2~3天。手術後如果恢復良好,1周以後,您就可以出院到康復中心或回家進行功能鍛鍊,這樣總的住院時間為10天左右。

  8、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康復鍛鍊?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配合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關節功能,矯正關節畸形和緩解疼痛。手術後即開始練習踝關節的屈伸活動;麻醉作用失效後即可進行股四頭肌、N繩肌的等長收縮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小時進行5~10分鐘,以促進血液迴圈,防止血栓形成。術後2~3天開始練習扶拐下地站立、行走;術後4―14天,繼續進行功能鍛鍊,同時要加強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鍛鍊:床上、床邊膝關節屈伸鍛鍊、床上側身膝關節屈伸練習、下床站立下蹲鍛鍊。利用柺杖練習行走,加強步態行走訓練等。術後2―6周,繼續進行上述功能鍛鍊,並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和頻率。逐漸脫離柺杖行走,練習上、下樓梯活動。完全康復後可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合適的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過多劇烈運動,不要做劇烈的跳躍和急停急轉運動。

  9、 術後需要定期複查嗎?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需要定期複查,建議出院後2到4周要回醫院複查,讓手術醫生及時瞭解膝關節傷口恢復情況、疼痛改善情況、特別是膝關節活動改善情況,有利於指導患者更好地康復,提高手術效果同時延長假體使用壽命。複查時需要記錄臨床症狀改善的情況,測量關節活動角度,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登記關節評分量表(膝關節HSS評分,WOMAC健康調查表)等。

  10、 中醫藥技術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有何作用?

  中醫藥技術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鍼灸、推拿、按摩等,中醫藥技術對於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術後應用活血化瘀中藥能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併發症,減少西藥抗凝藥的副作用;二是按摩、推拿、中藥外用薰洗有助於減輕術後疼痛、改善膝關節活動範圍,提高手術整體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