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主治醫師 陳春光

  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來,現代鼻內窺鏡外科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為主要治療物件的鼻內窺鏡手術,促進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諸多疾病診治水平的明顯提高,相關專著也不斷問世。國內各大、中型醫院均成功地開展鼻內窺鏡手術,其中有手術逾6000例的大宗病案。近來又有在控制性低血壓全身麻醉下,利用鼻內窺鏡手術成功切除鼻咽纖維血管瘤、巨大顱底、側顱底囊腫的報告。

  伴隨鼻內窺鏡鼻竇外科基礎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鼻內窺鏡外科技術迅速發展並已趨於成熟,無論是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ESS),還是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其內涵較以前更為豐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應用範圍已延伸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包括鼻、眼、顱相關外科)的各個領域,推動了學科整體的進一步發展。

  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內涵

  基於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理生理學研究結果,學者們提出了功能性鼻內窺鏡鼻竇手術的概念,並開發了一系列不同術式,明顯提高了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水平。但也發現:①“粘膜可逆性恢復”的依據和標準不明確以及單純依靠手術不能保證“可逆性恢復”;②手術中對病變粘膜的取捨難以確定;③再生粘膜常失去正常功能;④竇與竇的間隔常被切除,大部分竇腔擴大、開放與鼻腔融為一體,故使用“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已不能準確表達該手術技術的涵義。為此,就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而言,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概念或內涵應該是:在鼻內窺鏡直視觀察下,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通道並儘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基本結構,以達到治癒的外科技術。其內容包括:①電視監視下鼻內窺鏡手術;②清除鼻腔、鼻竇病灶,恢復或重建鼻竇引流通道;③粘膜保留與結構重建;④術後隨訪及綜合治療。以上稱為鼻內窺鏡外科(nasal endoscopic surgery,NES)。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的概念應作為手術基本原則,貫穿於手術操作和處理。

  綜合學者們的評述,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①內窺鏡下鼻腔手術:如鼻內窺鏡下處理難治性鼻出血、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後鼻孔閉鎖成形術、篩前神經切斷術、翼管神經切斷術、腺樣體切除術及鼻咽部病變切除等;②內窺鏡下鼻腔、鼻竇功能性手術:如鼻內窺鏡下前篩、上頜竇、額竇開放術,鼻內窺鏡下篩竇、蝶竇開放術及全組鼻竇開放術等;③內窺鏡下鼻-眼相關外科和顱底外科手術:如鼻內窺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眶減壓術、視神經減壓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鼻咽血管纖維瘤切除術及垂體瘤切除術等。

  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延伸

  由於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所屬器官多半部位深在、管腔狹窄、解剖精細、構造複雜,給臨床觀察和治療帶來諸多不便。多年來,眾多學者不懈努力尋找能夠窺視深在部位的方法,同時,在傳統手術中已注意到儘量保留原有鼻腔、鼻竇粘膜和結構對提高療效的益處,在操作和處理上已經孕育了現代鼻竇外科技術的萌芽。由於相關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影像學等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促進了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延伸,並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眼科和顱底外科的治療手段。

  1、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及其他良性佔位病變,採用經鼻內窺鏡下手術切除,避免了傳統鼻側切開對鼻腔、鼻竇正常解剖結構損傷性大、遺留面部瘢痕的弊病,手術療效與傳統手術無統計學差異。

  2、鼻神經外科及鼻顱底外科:傳統上鼻神經及顱底疾病多由神經外科處理,受手術經路及破壞相鄰器官和結構的限制,無法解決鼻腔、鼻竇問題。應用鼻內窺鏡外科技術,觀察精確、損傷小,對部位深在病變進行手術治療成為可能。如巨大顱底、側顱底囊腫經鼻咽部鼻內窺鏡下開放,簡化了手術徑路和操作。

  腦脊液鼻漏以往需開顱修補,手術風險大。在定位準確的前提下,經鼻內窺鏡用顳肌筋膜修補,精確、安全可靠,已成為腦脊液鼻漏的主要治療手段。我院曾對45例腦脊液鼻漏經鼻內窺鏡一期修補成功。

  3、鼻-眼相關外科:由於鼻-眼(顱)在解剖上的密不可分,形成學科的交叉互補,鼻內窺鏡下完成淚囊鼻腔造孔術,手術簡捷,避免了面部切開和內眥韌帶損傷。有效率達90%。

  以往視神經減壓手術的徑路多經鼻側切開進行,手術中常需結紮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視神經在鼻竇外側壁的投影位於蝶篩交界和蝶竇外側壁,與鼻竇僅相隔一薄層骨板,故在內窺鏡下行視神經減壓術體現了內窺鏡手術直視和精確的優勢。

  4、頭頸腫瘤外科:應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頭頸腫瘤,包括良性與惡性兩個方面,良性腫瘤主要是鼻咽血管纖維瘤和鼻竇骨化纖維瘤等,常規手術如經硬顎或鼻側切開存在著損傷大、術後容易出現併發症等問題。採用鼻內窺鏡外科技術並輔以動脈血管栓塞、控制性低血壓麻醉等治療鼻咽血管纖維瘤,在手術創傷、術後功能儲存以及隨訪等方面均顯示出明顯的優越性。我院已手術治療20餘例,臨床治癒率可達90%以上。對鼻咽癌等惡性腫瘤,主要是在鼻內窺鏡直視下切除原發灶,並配合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也取得了滿意療效。頭頸部腫瘤,尤其是鼻腔、鼻竇的可疑惡性腫瘤採用鼻內窺鏡引導下行鼻竇探查手術,可解決2個問題:①明確診斷;②開放鼻竇,促進引流,有助於緩解如放射治療後的鼻竇症狀。對範圍侷限的惡性腫瘤,可在內窺鏡觀察下切除,如我們曾對4例侷限的鼻腔嗅神經母細胞瘤和1例轉移癌等經鼻內窺鏡手術切除,再行術後放射治療,3年隨訪療效滿意。

  5、蝶鞍內腫瘤切除術:經鼻內窺鏡蝶竇進入蝶鞍快捷,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同時免除切口和進路過程中對鼻腔、鼻竇、鼻中隔的破壞和重建過程;可準確判定解剖部位和切除病變範圍。我院近年來開展的此項手術10餘例,在內窺鏡觀察下較完整地切除垂體腺瘤,並解剖出正常垂體形態,療效滿意。國內也有學者報告應用鼻內窺鏡和冷凍術對16例垂體瘤進行手術獲得成功。

  6、橋小腦再手術:已報道經乙狀竇後進路,配合鼻內窺鏡行面神經減壓和梳理術、三叉神經感覺根選擇性切斷術、舌咽神經及前庭神經切斷術和聽神經瘤切除術,認為內窺鏡是目前客觀評價橋小腦腳顯微血管壓迫和行神經根手術的理想方法。1993年Mckennan在鼻內窺鏡協助下經枕下乙狀竇後進路或迷路後進路行內耳道內聽神經瘤切除術,發現使用內窺鏡具有明顯的優點,可以在不需要很大範圍暴露內耳道的情況下使術者較容易看清內耳道的外側部分;不需要牽拉小腦。作為小腦前下動脈的終末分支,內耳動脈是限制聽神經瘤切除術的關鍵,Rosenberg報道用內窺鏡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內聽動脈,為術中保護內聽動脈提供了條件。Rosenberg應用內窺鏡行迷路後-乙狀竇後聯合進路前庭神經切斷術,發現應用內窺鏡可以窺視內耳道外側部及第VII、VIII顱神經後面,也可明視第V顱神經及IX、X、XI顱神經入頸靜脈孔處,還可以確定第VII、VIII顱神經及內聽動脈在橋腦小腦角區及內耳道的位置關係,認為應用內窺鏡技術在前庭神經切斷術中的解剖定位很有幫助。

  7、眶內減壓及視神經管減壓術:1988年Kennedy首創了鼻內窺鏡下經鼻進路眶減壓術,報告8例(13側)眶減壓術的初步經驗;認為經鼻內窺鏡手術具有損傷範圍小、療效好、併發症少等優點。

  8、顳骨巖尖部病變處理:1996年Griffith報告2例累及中顱窩巖尖膽固醇肉芽腫經蝶竇鼻內窺鏡手術處理獲得成功,認為與House的中顱窩徑路相比具有併發症少、損傷小、保留聽力及前庭功能、美容效果好等優點,而且術野照明和放大均優於外切口徑路,術後處理和觀察也方便。

  總之,在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其應用範圍和領域在不斷地擴大,已拓展到幾乎整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並延伸至顱底、側顱底及鼻眼相關外科等領域。這項技術的延伸體現了鼻內窺鏡外科技術的自身優勢,即在精確、徹底清除病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反映了未來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應注意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本身不能替代所有經典或傳統治療手段,能否熟練和正確應用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是臨床實踐中的關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