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龐其軍

  目的 探討垂體膿腫的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方法 回顧性研究自1998年8月至2007年8月以來經病理確診的6例垂體膿腫的臨床特點及處理方法。結果 6例患者7次入院,1例術前誤診為垂體瘤,2人次高度懷疑,4人次術前明確診斷,6例均行單鼻孔垂體膿腫切除術,其中3例應用鼻內窺鏡,隨訪6個月~2年無復發。結論 術前明確診斷,積極手術治療是治療垂體膿腫的關鍵,鼻內窺鏡應用前景廣泛。

  垂體膿腫(pituitaryabscess,PA)臨床上非常少見,約佔鞍區腫瘤的0.3%~0.5%1,術前診斷困難。本文回顧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7年8月以來經病理確診的6例垂體膿腫,探討垂體膿腫的臨床特徵、診斷和手術治療方法。

  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1998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間共收治經病理確診的6例垂體膿腫,其中男2例,女4例,年齡15~60歲,平均34.5歲。病程半月~5年(見附表1)。

  二、臨床表現

  4例患者術前有發熱,最高39℃,最低38.5℃,病史為半月~4月,1例有明確蝶竇感染史,已經外院確診,其餘3例沒有明確感染史,而僅以發熱為起始症狀,並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乏力、噁心、嘔吐,其中1例以發熱頭痛於神經內科保守治療後出院3月後再次以發熱並伴多飲多尿視野缺損入神經外科,1例除發熱外尚伴有月經不調;2例以視力下降為主要症狀,病史分別為1年、5年。

  三、影像學表現

  6例患者均行MRI檢查。3例表現為垂體增大,呈等T1等T2訊號,邊界清楚,內部訊號均勻,未見明顯強化;2例表現為典型的環形強化,其中1例呈等T1等T2均勻訊號,另一例訊號不均勻(見附圖1);一例表現為短T1長T2,輪廓清晰,不規則,強化明顯。

  附圖1:病例3的MRI片

  垂體增大,垂體內訊號不均勻,環形強化明顯(蝶竇內不規則環形強化為蝶竇感染粘膜增厚)

  四、手術治療

  6例均行經單鼻孔垂體膿腫切除術,早期的3例應用顯微鏡,近期的3例採用鼻內窺鏡直視下手術治療,確診或高度懷疑者儘早施術,圍手術期即應用抗生素,效果良好。其中1例以發熱頭痛於神經內科保守治療後出院3月後再次以發熱並伴多飲多尿視野缺損入神經外科行手術治療。4例鞍底骨質變薄,硬膜張力高,1例骨質及硬膜破壞,膿液流入蝶竇,導致蝶竇粘膜增厚。切開硬膜前硬膜完整的5例均行穿刺抽吸,3例抽出黃白色膿液。2例未完全形成膿腫腔,切開鞍底硬膜後,可見灰白色質軟之壞死組織與少量膿液混雜,血運不豐富。術中取膿液或壞死組織送細菌培養,仔細清除膿液及膿腔,有蝶竇炎症者清除蝶竇粘膜及部分壞死骨質,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溶液、慶大黴素溶液反覆沖洗,慶大黴素溶液浸泡之明膠海綿填塞鞍內及蝶竇,3例應用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最近的3例應用鼻內窺鏡手術者鼻腔未予填塞。術後繼用抗生素14天。培養髮現致病菌者3例,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草綠色鏈球菌1例,餘3例未培養出致病菌。

  結果

  隨訪6個月~2年無復發。以發熱為主訴的4例症狀消失,2例視力下降患者,病史長者(5年)緩解不明顯,另1例(1年)視力明顯改善;1例多飲多尿者尿量仍稍多,但明顯減少,1例月經不調患者術後3個月後月經恢復正常。

  討論

  一、病因:

  垂體膿腫臨床很少見,其形成的原因仍然不明。相關文獻報道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2:

  ①原發性:為血源性或鄰近結構炎性病變的擴散,如腦膜炎、化膿性蝶竇炎、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

  ②繼發性:常常繼發於鞍區病變如垂體腺瘤、顱咽管瘤、Rathke囊腫等,甚至繼發於垂體瘤切除術後,相當一部分找不到感染灶3。垂體膿腫致病菌譜較廣,與顱內其他部位膿腫相同,包括G+球菌、G-球菌、厭氧菌,真菌及酵母菌也有發現,其中G+球菌最為常見4、5。本組病例培養髮現致病菌者3例,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草綠色鏈球菌1例。餘3例未培養出致病菌,可能與術前抗生素應用及培養條件不完善有關,這也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6。

  二、診斷:

  由於病變部位特殊,術前確診困難而常致誤診。本組6例,術前誤診為垂體腺瘤1例,高度懷疑2例。分析其診斷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

  (1)發病率低。本組9年間經手術證實者僅為6例,所以臨床工作者缺乏對本病的警惕與認識。

  (2)症狀缺乏明顯的特異性。本組6例中無明顯發熱症狀的為2例,其中1例誤診者僅表現為視力下降。

  (3)影像表現典型者少見。曾有誤診為垂體卒中的報道7。多數者僅表現為垂體增大,MRI訊號變化多端,少數者類似囊性變的垂體瘤或顱咽管瘤,增加了診斷的難度。分析本組病例並參考各家報道7,筆者認為出現以下情況時應當高度懷疑垂體膿腫:

  (1)有反覆發熱史伴或不伴鄰近部位感染史者,尤其是成人鞍區囊性腫瘤者。

  (2)懷疑的或確診的垂體瘤合併明顯的尿崩症狀者。

  (3)CT顯示鞍內或鞍上有環狀增強之低或略低密度的類圓形佔位病變,邊界較清楚。MRI顯示為垂體腺增大,邊界清晰的短T1,長T2均勻訊號腫物,或長T1、長T2訊號和等T1、長T2訊號,典型環行強化。

  (4)PA因破壞和壓迫垂體組織,可致垂體功能減低,激素濃度下降,而垂體有功能腺瘤多分泌各種垂體激素,激素濃度升高,故發病時內分泌檢查可作為鑑別點之一。

  (5)細菌性腦膜炎尤其化膿性腦膜炎與懷疑的或確診的垂體瘤並存。

  (6)既往顱底骨折伴CSF鼻漏,伴有視交叉綜合症或內分泌功能障礙者。

  (7)影像提示鞍底廣泛破壞、蝶竇內有滲出尤其是蝶竇黏膜被增強,且合併鞍區較小病變者。

  三、手術治療:

  早期診斷、及早手術和恰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治療垂體膿腫的關鍵,本組6例均經手術治療。目前經蝶手術受到大多數學者的推崇8,我們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經鼻內窺鏡單鼻孔垂體膿腫切除術。綜合各家報道9,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我們認為本手術需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診斷或高度懷疑時應儘早手術

  (2)術前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

  (3)術中開啟硬膜之前要穿刺抽吸,進一步明確診斷

  (4)硬膜開口儘量大,便於引流及切除囊壁

  (5)儘量完全切除膿腫壁

  (6)避免損傷鞍隔,引起腦脊液漏和顱內感染

  (7)合併蝶竇感染時,儘量徹底清除蝶竇粘膜及受侵骨質

  (8)過氧化氫、抗生素、生理鹽水反覆沖洗術區

  (9)鞍內及蝶竇內填塞抗生素溶液浸潤之明膠海綿(

  10)術後繼用抗生素。有的學者主張應用3~4周10,我們一般掌握在2周左右,效果良好。若能檢出致病菌及敏感抗生素,可選用之。

  (11)因患者多有內分泌功能低下,術後可常規應用少量激素。我們認為相對於傳統的顯微鏡,鼻內窺鏡具有照明好,直視,無死角,術後無須填塞等優點,其前景廣闊,但它也對術者雙手的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術後併發症:

  國內陶蔚等11報道42.2%術後出現低鈉血癥,張民生等12報道發現垂體膿腫術後再發垂體腺瘤,本組以發熱為主訴的4例症狀消失,2例視力下降患者,病史長者(5年)緩解不明顯,另1例(1年)視力明顯改善,1例多飲多尿者尿量仍稍多,但明顯減少,1例月經不調患者術後3個月後月經恢復正常,隨訪6個月~2年無復發,未發生明顯併發症,可能與病例少及隨訪時間短有關。

  文獻報告鞍區大的腫瘤合併未治療垂體膿腫的死亡率高達50%,合併腦膜炎垂體膿腫的死亡率為45%12,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手術和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是提高垂體膿腫預後的關鍵,而鼻內窺鏡應用前景廣泛,值得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