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副主任醫師 賈蘭芹

  麻醉不僅僅是打一針,麻醉醫生用的麻醉藥物都是有毒的,任何麻醉方法都存在風險,這就是術前患者需要進行談話和簽字的原由。

  一位上肢受傷患者,進入手術室時他的生命體徵很平穩,在麻醉醫師正在做準備時患者突發顛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呼吸抑制,幸好此時麻醉醫生爭分奪秒,做好了一切準備,在及時給丙泊酚、司可林,面罩加壓給氧後,很快病人轉危為安。

  由於每個人對麻醉藥耐受和反應不同,在麻醉過程中像上述這位患者這樣難免出現意外和併發症。這些意外主要有:呼吸及心跳驟停、呼吸迴圈抑制、嘔吐、反流和誤吸、神經損傷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患者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一路保駕護航,隨時根據手術中的需要,調整麻醉劑型和用量的原因。為的就是要讓患者的生命始終控制在正常的生理水平。

  由於麻醉工作長期封閉在手術室中,社會、醫療界本身對其缺乏應有的瞭解和認識,只知道麻醉風險大,手術時要找好一些的麻醉醫師,但並不瞭解影響麻醉安全的各種因素。蘇大附一院麻醉科博導楊建平教授說,其實,麻醉的風險臨界於生與死之間,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生與死的變化。所以說,手術有大小,麻醉沒有大小,麻醉醫生用的任何麻醉藥物都是有毒的,任何麻醉方法都存在一定風險,這就是術前患者需要進行麻醉前談話和簽字的緣由。楊建平教授告誡患者:珍惜生命,就應該把麻醉和手術看得一樣重要。

  麻醉學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式。如果沒有麻醉藥的輔助,很少有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

  在古代人們就開始積累麻醉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藥,亦有用神經幹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 “麻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經過醫學家們不懈的努力,終開麻醉之先河。1842年,佐治亞的Crawford醫生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解除病人手術中的痛苦;1844年,Horacewels醫生展示了用笑氣麻醉進行牙科手術;1846年,WiliomMorton醫生使用乙醚麻醉震驚了麻省總醫院的醫生們。很快笑氣、氯仿、乙醚等麻醉藥物廣泛用於解除手術病人的痛苦,使手術治療疾病時更為人道。

  麻醉和手術是一對孿生兄弟

  手術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師是保命的,麻醉和手術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缺了誰都不行。據楊建平教授介紹,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是給予病人生命支援的直接物件,他要監管病人的心跳、血壓、呼吸、體溫以及內環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體徵的平穩。對於不同年齡的手術物件,20歲、50歲、80歲,只要是同樣的疾病,醫生在動刀時並沒有很大的區別;然而,麻醉醫師在考慮麻醉方案時卻有著天壤之別。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如對於一個90歲患有冠心病,心功能很差的老年患者,因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要擔的風險和責任很大。麻醉前,麻醉醫師必須根據老年病人的病理生理特點和原先存在的疾病,選擇麻醉方法、麻醉用藥和術中監測,手術中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正病人的生命功能狀態,手術後還要考慮如何使病人順利康復。

  麻醉不僅僅就是打一針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麻醉醫學的高風險性不言而喻。雖然麻醉是可逆的,但是麻醉所造成的不幸往往是無法挽回的。但是,麻醉醫生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被人們所瞭解。

  “很多人認為,麻醉醫生的工作就在手術室。”楊建平教授說,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他告訴記者在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後,都存在著麻醉風險,只是麻醉風險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在手術進行過程中麻醉醫生不能離開病人一步,而且要對手術的每一步和下一步要了如指掌;對各種麻醉藥物適應症、禁忌症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充分了解。

  在臨床上,即使很有經驗的醫師如果在某一臺麻醉前準備不充分,當出現緊急情況時就不可能做到爭分奪秒,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因此,麻醉醫師要對手術中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所預測,有所準備,這樣才能從容不迫。

  麻醉最主要的就是控制

  大多數人認為麻醉醫生只是通過藥物治療解除疼痛、並使病人失去知覺的醫生。很少有人認識到今天的麻醉醫生在手術室內的任務除保證病人的舒適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手術期間和麻醉恢復期對由多種因素(原發疾病、麻醉、手術等)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變化進行監測、診斷,並進行及時的治療,保證圍手術期病人的安全。

  據楊建平教授介紹,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必須依靠各種複雜、精密的儀器對病人進行全面的監測,對術中病情的變化作出準確而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以維護病人生命重要器官功能的正常,及時調正麻醉深度。也就是說,麻醉醫生既要確保手術期間病人的安全,又要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手術結束後,病人將被送到恢復室或重症監護(ICU)病房,等患者從麻醉中完全恢復後,再送回病房。所有這些都需要麻醉醫生術前充分準備,術中時刻守候在病人的身邊。

  健康課堂;

  現在手術主要有哪幾種麻醉?

  麻醉主要分為局麻、區域神經阻滯、全麻。

  局麻通常適用於做一個範圍很小的手術,一般情況下可由外科醫師自己操作完成,這種麻醉方式操作簡單,適用範圍很窄,其最主要的危險就是局麻藥過敏或中毒。

  區域神經阻滯,通常指的是椎管內麻醉(硬膜外麻醉、腰麻)、臂叢神經阻滯,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半麻”。這種麻醉操作較為複雜,需要專職麻醉醫師操作和管理,其適用範圍較局麻明顯增大,目前的闌尾切除、剖宮產手術、上下肢體手術等均可採用。區域神經阻滯是介於局麻和全麻之間的一種麻醉選擇。

  全身麻醉特點是病人意識暫時消失,通常講全麻適用於所有手術。有些手術如開顱手術、開胸手術等大手術,只能是採用全身麻醉,有些手術既可以採用全身麻醉也可採用區域神經阻滯。

  如何選擇麻醉方式?

  一般情況而言,病人外科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是由麻醉醫師根據手術大小、病人自身身體情況及自身掌握麻醉熟練情況來定的。有些手術如開顱手術、開胸手術、頸部脊柱手術等只能選擇全身麻醉。而有一些手術,如腿骨折無特殊病史的病人,可以選擇全麻也可以選擇半身麻醉這時麻醉醫師會為你分析兩種麻醉方式的利弊,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麻醉。

  由於個體差異及合併疾病的不同,每個人對麻醉的耐受和反應都不一樣,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和併發症。

  每一種麻醉風險和併發症對病人而言並非絕對發生,作為病人及其家屬,瞭解可能發生的風險和併發症,一旦發生,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對麻醉醫師而言,知道這一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藥可能會發生這些風險和併發症,則在麻醉過程中盡力去預防其發生,並在麻醉前做好可能發生麻醉風險和併發症發生後的應急預案。

  麻醉醫師為何要術前術後訪視?

  麻醉醫師術前訪視病人完全是為了患者的安全,術前訪視包括瞭解手術方式、患者的合併病。如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氣管炎、哮喘、青光眼等疾病;過敏史:是否對藥物(尤其是麻醉藥)和食物過敏及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以往的手術及麻醉史:是否接受過手術和麻醉?有無不良反應?以獲得有關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特殊檢查和病人精神狀態的資料以及擬行手術的情況,評估風險,進行分析和判斷,以完善術前準備並制定合適的麻醉方案。同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就麻醉和手術的風險以及如何互相配合與手術醫生取得共識,作必要的麻醉前準備工作,簽署麻醉同意書,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等。

  麻醉醫師術後隨訪制度,既是體現了麻醉醫師對病人的一種人文關懷,同時也能反饋我們麻醉過程中的很多資訊,如術中是否清醒,麻醉效果如何,術後鎮痛效果如何,有無麻醉後的併發症和合並症等,便於我們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為什麼手術前要禁飲禁食?

  正常飲食後,人體會分泌大量的胃液、胰液和膽汁以消化食物,使胃內容物增加。而麻醉藥物減弱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以及手術的因素可能引起噁心、嘔吐。一旦發生嘔吐,大量的胃內容物返流,如誤吸入氣道,會引發呼吸道梗阻而致病人窒息甚至死亡。同時胃液的酸性較高,對呼吸道尤其是肺的刺激性非常大,誤吸易致吸入性肺炎,術後可導致呼吸功能不全,影響病人術後恢復。所以做手術的病友在術前一天都會被通知當晚8點(小兒是10點)以後不要進食或飲水,就是為了讓成人禁食8小時,兒童禁食4-6小時。

  全身麻醉對智力有影響嗎?

  很多人都擔心麻醉藥會影響智力,特別是小孩,害怕對以後的學習有影響。

  其實,這是不必擔心的。在麻醉醫生用了麻醉藥期間,可能會神志不清,意識模糊。但麻醉藥有個很大的特點――可逆性。所謂可逆性,就是麻醉藥作用的器官,如大腦,在麻醉藥代謝過後,會完全恢復它本來的功能,該幹啥就幹啥,除非藥物蓄積――但至今尚未發現有哪一種藥物可以影響人的數年甚至一生。

  現代麻醉採用的全身麻醉藥均為對人體影響極小、作用可逆的藥物,手術後可經人體代謝完全排出,每年世界範圍內有數百萬人次使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實踐證明,在專業人士的正確使用下,全身麻醉藥不會對智力有任何的影響。至於手術後麻醉清醒過程中出現暫時性精神不佳或嗜睡現象,都是一些正常反應。

  名詞解釋;

  麻醉 原意是用藥物或非藥物的方法,使病人整個機體或機體的一部分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麻醉最初是為了緩解手術過程產生的疼痛,但是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髮展,麻醉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

  現在醫學上的麻醉已遠遠超出單純解決手術止痛的目的,工作範圍也不侷限於手術室,因而麻醉和麻醉學的概念有了更廣的含義。它不僅包括麻醉鎮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後整個圍手術期的準備與治療,以維護病人生理功能,為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為病人安全地度過手術提供保障。此外,還承擔危重病人復甦急救、呼吸療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療等。麻醉工作者的足跡涉及整個醫院和其他場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