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主治醫師 肖輝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它的主要改變是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X線表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緻密,骨小樑斷裂,有硬化和囊性變。關節邊緣有脣樣增生。後期骨端變形,關節面凹凸不平。關節內軟骨剝落,骨質碎裂進入關節,形成關節內遊離體。骨性關節炎又叫 退行性關節炎,實際並非炎症,主要為退行性變,屬關節提前老化,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骨性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故稱之為老年性關節炎。廣義的骨關節炎還包括其他一些無菌性關節炎疾患。目錄基本介紹疾病描述治療方案中醫觀點自我預防保健和治療展開基本介紹疾病描述治療方案中醫觀點自我預防保健和治療展開基本介紹[疾病科屬] 骨傷科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由於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本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也可發生青年人;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

  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患有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結構發生廣泛退行性改變的一種中老年常見病,包括關節軟骨的剝脫、骨質增生、半月板損傷、滑膜炎等一系列改變。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

  膝關節解剖圖疾病描述疾病檢查骨性關節炎(os疾病名稱teoarthritis,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

  臨床上以中老年發病最常見,女性多於男性。病理特點為局灶性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下骨質變密(硬化),邊緣性骨軟骨骨贅形成和關節畸形。

  病因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負重用力,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軟組織損傷。

  2.肥胖: 體重的增加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肥胖亦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體重下降則可以減少膝骨關節炎的發病。

  3.骨密度:當軟骨下骨小樑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因此,在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機率就增多。

  4.外傷和力的承受: 經常的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異常狀膝關節解剖圖態下的關節,如在髕骨切除術後環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當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並加上區域性壓力,就會出現軟骨的退行性變。正常的關節和活動甚至劇烈運動後是不會出現骨性關節炎的。

  5.遺傳因素:不同種族的關節受累情況是各不相同的,如髖關節、腕掌關節的骨性關節炎在白種人多見,但有色人種及國人中少見,性別亦有影響,本病在女性較多見。資料表明表患有Heberden結節的婦女,其母親和姊妹的骨性關節炎發病率遠比無此病的家屬要高2-3倍。

  症狀疼痛:特點為活動多時疼痛加重,休息減輕,再活動時仍可疼痛,甚至更重。上下樓梯尤為困難,只能用好腿或症狀輕的一條腿一登一登上下樓梯,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兩腿交替上下樓梯,往往是下樓梯比上樓梯更困難。關節扭傷、著涼、過勞常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疼痛。疼痛嚴重者腿不能活動,而且影響睡眠。

  關節腫脹:關節腫脹來源於滑膜增生和關節內積液,初期常因扭傷,著涼而發作,以後將變為持續性腫脹。關節活動時有磨擦感或聽著彈響。

  膝軟:也叫打軟腿。為行走中膝關節突然發軟,欲跪倒或摔倒的現象,可伴有劇痛。“膠著”現象:即關節在某一位置較長時間靜止不動之後,再活動時非常疼痛,屈伸不能,必須緩慢地逐漸活動一會之後,“膠著”現象才會消失,膝關節才能屈伸運動。如坐公共汽車,往往需要提前一站,病人就得站起活動關節,才能下得汽車。

  絞鎖:是指在行走等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突然被鎖在某一位置上不能運動,像有東西將關節“卡住”一樣,常需要試探著將關節搖擺屈伸,往往在感到“咯噔”響後,關節才恢復原先的活動。關節軟骨剝脫形成的遊離體及破裂的半月板是引起關節絞鎖的常見原因。

  關節功能障礙:由於軟骨破壞、骨贅形成、滑膜增生,導致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屈曲也不完全,不能下蹲和持重,甚至坐便都困難。關節畸形:隨著病程進展,膝關節變粗大,出現畸形,如“O”型腿等。

  表現1.發病緩慢,多見於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勞累史。

  2.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其特點是初起疼痛為陣發性,後為持續性,勞累及夜間更甚,上下樓梯疼痛明顯。

  3.膝關節活動受限,甚則跛行。極少數患者可出現交鎖現象或膝關節積液。

  4.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磨擦音,部分患者關節腫脹,日久可見關節畸形。

  5.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 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診斷1.反覆勞損或創傷史。

  2、膝關節疼痛和發僵,早晨起床時較明顯,活動後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後症狀緩解。

  3、後期疼痛持續,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股四頭肌萎縮,關節積液,甚至出現畸形和關節內遊離體。

  4、膝關節屈伸活動時可捫及摩擦音。

  5、膝關節正、側位照片,顯示髕骨、股骨髁、脛骨平臺關節緣呈脣樣骨質增生,脛骨髁間隆起變尖,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緻密,有時可見關節內遊離體。

  治療方案保守療法非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包括理療、藥物、注射療法和中醫中藥治療等。例如:常用的物理治療有中醫鍼灸、燻蒸、醫用磁療護膝磁療等。

  鍼灸、拔罐治療鍼灸對膝關節炎治療效果較好。根據研究,鍼灸有消炎止痛、退腫、促進血液迴圈等作用,通過改變患處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把一些致病炎性因子帶走,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針刺常用的穴位有:陽陵泉穴、陰陵泉穴、牘鼻穴、足三裡穴、樑丘穴、血海穴、委中穴、承山穴等。可以用電針,也可加艾灸,或加拔罐法。據研究,以電針和溫灸效果為最好,一般能在數次治療後緩解症狀,可作為膝骨關節炎的輔助療法。

  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關節炎最好的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與外用藥,目前口服藥物還是達不到治療關節炎的目的,外用的中藥貼劑,作用直接,效果會更好,從外皮滲透,藥物滲入骨質,也沒有副作用。該藥完全取代了手術、牽引治療的弊端,採用先進的RGS生物萃取技術,其藥物成分能夠輕易的滲透至軟骨終板,對關節炎的治療可以徹底治癒,並且不易復發,基本上沒有副作用。

  飲食法膝關節炎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應該清淡,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因為偏鹹的食物鈉含量過高,容易與鈣結合排除體外,導致鈣的流失。而含草酸高的食物也儘量少吃,比如菠菜、番茄、紅薯、芹菜等,草酸能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減少了鈣的吸收。專家還特別提醒,飯後半小時再吃水果最好,如果馬上就吃,同樣不利於鈣的吸收。

  手術治療關節鏡技術膝關節鏡下探查並清理術 此術是用於診斷治療膝關節疾病比較安全實用的新技術,使患者痛苦小、併發症少,具有恢復快,療效顯著等特點。

  膝關節置換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手術將病損的膝關節部分或全部由人工製造的關節部件所代替,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

  微創技術在CT的精確導向下,用頭髮絲般細小的穿刺針將安全無副作用醫用三氧輸入病變處。三氧進入病變處發揮其強氧化的特性,徹底清除病灶部位的炎症因子,具有顯著的氧化病變組織、消炎鬆解作用;三氧經過氧化作用後生成氧,從而提高血氧飽和度,增加細胞氧含量,啟用代謝,促進機體生長恢復;然後幫助骨骼修復生長,達到治療的目的[1]。

  中醫觀點辨證分析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是由於關節軟骨變性和關節遭受慢性損傷而致,肥胖和遺傳因素等也有一定的影響,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繼發性者是由於膝部外傷、勞損、慢性炎症,以及膝內、外翻畸形等所致,如股骨髁或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或脫位、關節軟骨損傷、半月板損傷,髕骨軟化症等,多發生於青壯年。

  2、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勁強,關節滑利。在中年以年,肝腎逐漸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其所養,筋軟骨萎,或兼遭風寒溼邪內侵,易發本病。若膝部外傷、勞損,氣血執行不暢,經脈受阻,致使筋骨失養而發病。

  3、本病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受損、破壞,關節韌帶附著處骨質增生,骨贅形成,軟骨下骨質緻密,關節肥大、畸形,而致關節活動障礙、疼痛等。

  辨證論治疼痛明顯者,應適當休息,減少負重活動。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理筋手法、離子匯入等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⑴主方:補腎壯筋湯(《傷科補要》)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續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疼痛明顯者,加細辛5克、制川烏10克。腎陽虛者,加淫羊藿12克、肉蓯蓉15克、巴戟天12克。腎陰虛者,加女貞子12克。氣虛者,去青皮,加黃芪20克。血虛者,加雞血藤15克、首烏30克。

  ⑵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鑑》)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煎水薰洗患處。

  ⑶單方驗方:

  ①骨質增生丸(《外傷科學》)處方:熟地黃60克,雞血藤45克,骨碎補45克,肉蓯蓉30克,鹿銜草30克,淫羊藿30克,萊菔子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②骨刺丸(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③外方:制川烏1份,細辛1份,白芷1份,當歸1份,萆Z2份,紅花2份,蜜糖適量。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次1~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

  ⑷中成藥:

  ①骨仙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開水送服。

  自我預防保健和治療1、儘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衝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4、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準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練太極拳時,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

  5、騎自行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6、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迴圈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7、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儘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久站、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8、有膝骨關節病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不要認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據研究,有膝關節炎的人,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鍊。其次,仰臥起坐、俯臥撐、橋形拱身以及仰臥床上把兩退抬起放下的反覆練習、模仿蹬自行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

  9、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