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李小榮

  久咳驗方

  組成:

  蜜麻黃15克,附子9克,細辛6克,蜈蚣2條,蟬蛻15克,全蠍6克,地龍12克,炒殭蠶12克,白毛夏枯草15克,桂枝15克,乾薑10克,五味子30克,烏梅30克,甘草15克。

  功能:

  助陽解表、祛風化痰、解痙止咳。

  主治:

  久咳不愈,現代醫學之感染後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等,但凡以久咳為主,證見咳嗽陣作、咳白痰,量少,不易咳出,伴咽癢不適,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浮,證屬陽虛風咳者均可應用。

  用法:

  上藥加水600毫升,煎取
200毫升,再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共取400毫升,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日服1劑,7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忌辛辣刺激飲食。

  方解:

  久咳一證,臨床甚為常見。何復東認為久咳病因主要為陽虛無力驅邪,風痰久宿於肺,氣道攣急所致。外感病,經治療後,寒熱之邪大部分已除,風邪獨戀,患者陽氣已傷,無力驅邪;部分患者體質偏向(特別是過敏體質),新感外邪(風寒、風熱)易於引動,幹於肺系,肺失宣肅故久咳不止。

  痰之為物,乃津液凝聚所生;肺失宣肅,津液不布,津凝為痰。風痰相搏,內宿於肺而成本證。痰之為物,可為有形之痰,如咳出之痰;亦可為無形之痰,屬痰象、痰徵,如舌淡,苔薄白或微膩,舌體胖大有齒痕,脈滑等為痰象。風痰內宿於肺,肺氣上逆,故見咳嗽、咳痰;風勝則癢,風邪偏勝,故見咽癢、咳嗽陣作。

  久咳方中麻黃、附子、細辛三味為君,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主治少陰病兼表證,其功效溫經發表、表裡雙解。其中麻黃為肺經本藥,宣肺止咳,散太陽在表之邪;附片入腎經,益腎溫陽,扶正祛邪;麻附相合,溫肺止咳、助陽發表;細辛辛溫雄烈,溫肺化飲、發散風寒,與麻黃相伍,加強溫經解表、散寒通竅之功,與附片相配,有溫通少陰、助陽散寒溫裡之效。

  三藥相須為用,內溫少陰之陽,外發太陽之表,助正而驅邪,於溫經中解表,於解表中溫陽,使肺腎互根,子充母氣,故而可以治陽虛風咳。蟬蛻、全蠍、殭蠶、地龍、蜈蚣搜風通絡、解痙止咳,白毛夏枯草降氣止咳共為臣藥;桂枝、乾薑仿小青龍湯之義溫肺化飲;久咳必然耗傷肺氣,用烏梅、五味子斂肺止咳共為佐藥,另則大量烏梅、五味子配合麻黃附子細辛及五蟲可防君臣過於辛散之弊。

  甘草一則調和諸藥,二能緩麻桂及諸多蟲類藥物燥烈之性,三則解細辛、附子之毒為使藥。全方升降相因、散收有度,驗之臨床,療效確切。

  加減應用:

  若鼻清涕量多加蒼耳子、辛夷花、白芷等溫肺開竅;咽、顎、氣道瘙癢不適,加鵝不食草風解表;有泡沫痰加白芥子、葶藶子以化痰蠲飲:大便溏可加炒白朮健脾;病久體弱者可加黨蔘;若怕冷較著病程較長者加補骨脂、胡桃肉、淫羊藿、肉蓯蓉等補腎之品以溫補腎氣而助肺氣宣發;病久藥效下降可加山藥、益智仁;痰少而黏間加有少許黃痰加入黃芩、桑白皮、金蕎麥、老鸛草等以清肺化痰。

  注意事項:

  伴有發熱、咳痰量多、色黃質黏、苔黃膩、脈滑數等痰熱壅盛者不宜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