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臨床表現分為6型:
(1)痙攣型;
(2)不隨意運動型;
(3)強直型;
(4)共濟失調型;
(5)肌張力低下型;
(6)混合型。
按癱瘓部位分為5型:
(1)單癱;
(2)雙癱;
(3)三肢癱;
(4)偏癱;
(5)四肢癱。
由於腦癱是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原因複雜,損傷複雜,臨床表現複雜,因此分類存在一定困難,難以從單一的角度進行分類,也難以嚴格確定某一型別。
腦癱的臨床表現:
無論哪種型別腦癱,均具有非進行性腦損傷或發育障礙的特點。臨床表型多以運動發育落後、姿勢及運動模式異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立直反射(矯正反射)及平衡反射延遲出現、肌張力異常為主。
1、痙攣型 痙攣型腦癱主要損傷部位是錐體系,但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相同,主要表現如下:
(1)肌張力增高,被動屈伸肢體時有“折刀”樣肌張力增高的表現。關節活動範圍變小,運動障礙,姿勢異常。
(2)由於屈肌張力增高,多表現為各大關節的屈曲、內旋內收模式。
(3)上肢表現為手指關節屈曲,手握拳,拇指內收,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過多使用上肢,易出現聯合反應,使上肢發育受到影響。
(4)下肢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或過伸展,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下肢分離運動受限,足底接觸地面時下肢支援體重困難。
(5)多見軀幹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動作幅度小、方向固定、運動速率慢。
(7)痙攣型雙癱在腦癱患兒中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全身受累,下肢重於上肢,多表現為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痙攣型四肢癱一般臨床表現重於痙攣型雙癱,可表現為全身肌張力過高,上下肢損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於下肢。由於大多一側重於另一側,因此具有明顯的姿勢運動不對稱。
(9)痙攣型偏癱患兒臨床症狀較輕,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姿勢運動,一般6個月後顯現症狀,1歲左右差別明顯。正常小兒很少在12個月前出現利手,痙攣型偏癱的患兒卻可在12個月前出現利手。此型可見明確的影像學改變。
(10)視覺發育速度緩慢、視覺體驗效應不足、視覺功能發育不足,影響粗大和精細運動發育速度和質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後、膽小、畏縮、內向性格等。
(12)臨床檢查可見錐體束徵,腱反射亢進,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以後病理反射仍呈陽性。
(13)低出生體重兒和窒息兒易患本病,本型約佔腦癱患兒的60%-70%。
2、不隨意運動型 損傷部位以錐體外係為主,主要表現如下:
(1)難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不自主運動,顏面肌肉、發音和構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嚥困難,語言障礙。
(2)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運動時,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增多,與意圖相反的不隨意運動擴延至全身,安靜時不隨意運動消失。頭部控制差、與軀幹分離動作困難,難以實現以體軸為中心的正中位姿勢運動模式。
(3)肌張力變化,主動肌、拮抗肌、固定肌、協同肌收縮順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協調,肌張力強度和性質不斷髮生變化,出現主動運動或姿勢變化時肌張力突然增高,安靜時變化不明顯。嬰兒期多見肌張力低下,年長兒多見肌陣攣、肌強直等。由於多關節出現過度活動,使姿勢難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續存在並通常反應強烈,尤以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為顯著特徵,呈現非對稱性、頭及軀幹背屈姿勢。
(5)由於上肢的動搖不定,可使軀幹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6)亦可見皺眉、眨眼、張口、頸部肌肉收縮,臉歪向一側,獨特的面部表情等。
(7)由於病變早期部分嬰兒表現為鬆軟,多數患兒症狀不明顯,因此早期確定病型較難。
(8)此型患兒一般智商較痙攣型患兒高,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多開朗、熱情,但高度緊張、怕刺激。
(9)此型又可根據肌張力的變化程度,分為緊張性和非緊張性兩種。
(10)本型可表現為手足徐動、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等,也可同時具有上述幾種表現,約佔腦癱的20%。
3、強直型 較為少見,由錐體外系損傷所致,主要表現如下。
(1)肢體僵硬,活動減少。
(2)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續抵抗,因此肌張力呈現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
(3)無腱反射亢進,常伴有智力落後、情緒異常、語言障礙、癲癇、斜視、流涎等。
(4)此型一般臨床症狀較重,護理較難。
4、共濟失調型 主要損傷部位為小腦,表現為平衡障礙,肌張力低下,無不自主運動。本體感覺及平衡感覺喪失,不能保持穩定姿勢。主要表現如下。
(1)步態不穩、不能調節步伐,醉酒步態,容易跌倒,步幅小,中心在足跟部,基底寬,身體僵硬,方向不準確,過度動作或多餘動作較多,動作呆板而機械。
(2)手和頭部可看到輕度震顫,眼球震顫極為常見。
(3)指鼻試驗、對指試驗、跟膝脛試驗都難以完成。
(4)語言缺少抑揚聲調,而且徐緩。
(5)本型不多見,多與其他型混合,約佔腦癱的5%左右。
5、肌張力低下型 主要表現為肌張力低下,肌力降低。
(1)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
(2)本型易與肌病所致的肌遲緩相混,但可引出腱反射。
(3)本型常為腦癱嬰兒的早期症狀,幼兒期以後可能轉為其他型,多為不隨意運動型。
(4)本型還可能伴有智力落後、癲癇等合併症的重症腦癱早期臨床表現。
6、混合型 腦癱某兩種型別或某幾種型別的症狀同時存在於一個患兒的身上時稱為混合型,以痙攣型和不隨意運動型症狀同時存在為多見。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同時存在時,可能以一種型別的表現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