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也稱急性骨髓炎因為多數病例系化膿細菌經血行侵襲骨髓內結締組織所引起的炎症。少數從鄰近軟組織感染擴散而來或繼發於開放骨折若不及時治療,會使骨結構破壞發生殘疾,甚至感染擴散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轉成慢性病變,病程冗長由於多見於兒童,可能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髮育。
致病菌常為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近年來也有毒性較強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爾可見沙門桿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膿菌,大部分對青、鏈黴素有抗藥性。常見的原發病灶有膿皰、齒齦膿腫及上呼吸道感染。
骨髓炎的好發部位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其次為股骨上端、肱骨和橈骨遠端。但其他各骨均可發生。症狀和體徵隨感染的嚴重程度、部位、炎症範圍、病程的久暫、病兒年齡以及抵抗力的大小而臨床表現不同。
大體可分為3種類型:
1、膿毒血癥型
此型佔80%左右。全身症狀為急性敗血症的表現,可有高熱、昏迷、譫妄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因有血行播散,常伴有其他部位的嚴重感染,如化膿性心包炎、膿氣胸、腦膿腫等。嚴重病例可併發心、肺、肝、腎等器官的遷徙性病灶,引致多臟器的功能損害。區域性症狀為患肢持續性劇烈疼痛、不敢活動、壓痛、軸性叩痛以及環周性腫脹。受侵的骨病變可為單骨或多骨性,少數病例以全身症狀為主要表現,而病骨區域性徵象顯示很晚,需及早發現骨病變。
2、併發關節炎型
此型大部分是新生兒和小嬰兒。全身症狀常較輕,體溫不高,但有煩躁、拒食和體重不增。病變多見於股骨上端、脛骨上端或肱骨上端。由於幹骺端包括於關節囊之內或幹骺端破壞影響骺板附著的基礎,炎症容易向關節內擴散,有的發生骺滑脫或破壞,影響日後的發育。
3、侷限性破壞或骨膿腫型
此型多見於學齡兒童,臨床症狀較輕,區域性腫痛,附近關節活動受限。個別患兒可出現交感性關節積液。
檢查專案:
1、X線檢查
起病後14天內的X線檢查往往無異常發現,用過抗生素的病例出現X線表現的時間可以延遲至1個月左右。X線檢查難以顯示出直徑小於25px的骨膿腫,因此早期的X線表現為層狀骨膜反應與幹骺端骨質稀疏。當微小的骨膿腫合併成較大的膿腫時才會在X線片上出現骺區的散在性蟲蛀樣骨破壞,並向髓腔擴充套件,此時骨密質變薄,並依次出現內層與外層的不規則改變。骨破壞的結果是有死骨形成,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現為密度增高陰影,位於膿腔內,與周圍骨組織完全遊離。大死骨可為整段骨壞死,密度增高而無骨小樑結構可見。少數病例有病理性骨折。
2、CT檢查
可以提前發現骨膜下膿腫,但對細小的骨膿腫仍難以顯示。
3、MRI檢查
可以更早期發現在長骨幹骺端與骨幹內有炎性異常訊號,還可以顯示出骨膜下膿腫。因此,MRI檢查明顯優於X線和CT檢查。
4、放射性核素骨顯像
病灶部位的血管擴張和增多,使99mTc早期濃聚於幹骺端的病變部位,一般於發病後48h即可有陽性結果。放射性核素骨顯像只能顯示出病變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診斷,因此該項檢查只具有間接幫助診斷的價值。
1、急驟的高熱與毒血癥表現。
2、長骨幹骺端疼痛劇烈而不願活動肢體。
3、該處有一個明顯的壓痛區。
4、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區域性分層穿刺具有診斷價值。
病因診斷在於獲得致病菌。血培養與分層穿刺液培養具有很大的價值。為了提高陽性率,需反覆做血培養。
必須儘早治療
取標本送細菌培養後,立即給予抗生素,切不可等待培養結果。近年來均採用大劑量抗生素靜脈滴入。當明確致病菌和敏感的抗生素後,立即更換有效的藥物。靜脈給藥2~3周,感染控制後可改為口服抗生素2~3周。患肢用石膏或皮牽引固定於功能位以保證休息、減少疼痛並防止感染擴散與病理骨折。全身支援療法不容忽視,如退熱劑、補液、輸新鮮血液、高蛋白飲食和多種維生素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酌情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急性骨髓炎常需手術引流。發病24小時內的早期病例經充分有效的治療後體溫下降、疼痛減輕者保守療法可能治癒。延遲就診或延誤診斷的病例如全身及區域性症狀嚴重者穿刺有膿需手術引流。手術治療包括切開引流與骨鑽孔或開窗減壓。切口或髓腔內可置兩根矽膠管,一個用於向內滴入抗生素溶液沖洗,另一個用於引流。積膿較少的傷口,用抗生素溶液沖洗後可以縫合,半數可得到傷口一期癒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