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科 主任醫師 崔麗安

  1、為什麼要抗病毒治療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療效滿意的治療方法或藥物能夠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痊癒。其根本的原因是由於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體內的乙肝病毒(HBV)持續性複製,不能被人體的免疫功能和治療藥物所清除。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對慢性乙肝研究的深入,也有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抗病毒治療,雖然不能徹底清除乙肝病毒,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恢復肝功能,從而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抗病毒治療是目前治療慢性乙肝的主要治療方法。

  2、乙肝病毒是怎樣複製的

  在醫學上,病毒的繁殖被稱為“複製”。這是因為它不像細菌和寄生蟲那樣通過細胞核分裂等方式繁殖,而是像我們鑄造機器零件一樣,按照一定的模具複製出來的。乙肝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有兩個關鍵:其一是HBV DNA聚合酶,它存在於乙肝病毒的核心,與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病毒基因(DNA)共同構成乙肝病毒的核心,它的作用就是“催化”乙肝病毒基因按照一定的“模板”複製出螺旋狀的病毒DNA鏈。沒有這種聚合酶的作用,乙肝病毒的複製就會停止。現在臨床應用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就是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因此可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其二,乙肝病毒基因(DNA)是由兩條螺旋狀DNA鏈圍成的一個環形結構。這兩條DNA鏈一條叫“正鏈”,一條叫“負鏈”。較長的負鏈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環狀;較短的正鏈沒有封閉,呈半環狀。在感染肝細胞之後,這條半環狀的正鏈要以負鏈為“模板”複製、延長,形成完整的環狀。這樣,乙肝病毒基因就形成了一個完全環狀的雙股DNA,我們把它稱作共價閉合環狀DNA(即cccDNA),它可以看做是病毒複製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後,就會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複製,形成負鏈、正鏈,最後再裝配到一起形成新的乙肝病毒DNA顆粒。乙肝病毒就是這樣源源不斷地複製出來,新的病毒基因再從肝細胞中釋放出來,感染更多的肝細胞,然後進入血液。這種“cccDNA”的壽命很長,他一旦在肝細胞核內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就像“野草根”一樣,深深地“扎藏”在肝細胞內,很難完全清除,目前只能依靠抗病毒藥物長期抑制它們的複製,一點一點把它們消耗掉(耗竭)。

  3、怎樣知道體內乙肝病毒含量多少

  血清中乙肝病毒DNA水平是乙肝病毒複製的可靠定量指標。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多聚酶鏈”(英文縮寫PCR)技術是最常用的檢測乙肝病毒DNA的方法,它的數量單位用“10n拷貝/毫升”來表示。如果血清中檢測到的HBV DNA≥105拷貝/ml,說明乙肝病毒複製較活躍,體內的病毒量較多。

  4、乙肝病毒複製的量能代表肝細胞損傷程度嗎

  許多乙肝感染者一看到化驗單HBV DNA>105、>106、>107拷貝/毫升,都會感到非常害怕。想想看105就是10萬、106就是100萬、107就是1000萬……,每毫升血液裡“住”著這麼多“乙肝敵人”,那還了得!其實,乙肝患者體內每日都有大量的乙肝病毒複製,但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每天也在不斷的大量清除。根據科學家對乙肝病毒在人體內血液動力學研究,乙肝病毒的半衰期為26.4小時,病毒每日更新率為48%。也就是說,每日有一半的乙肝病毒會自然死亡或被清除體外,機體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的原因是深藏在肝細胞內的“cccDNA”不能被免疫功能徹底清除,這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對乙肝病毒先天就有免疫缺陷所致。另外乙肝病毒並不會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傷,而是由於病毒誘導的免疫功能紊亂而造成肝損傷,也可以因(飲酒、服藥、過勞、感冒等)引起免疫功能失調啟用病毒而引起免疫性肝損傷。病毒複製的量並不代表肝細胞損傷的程度,許多HBV DNA陽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是正常的,乙肝病毒和人體“和平共處”。因此,不能把乙肝病毒複製指標當做肝損傷的標誌,肝功能才是反應肝損傷程度的主要指標,還可以做肝穿病理檢查,病理指標更是瞭解肝損傷的金指標。當然乙肝病毒攜帶者也不能麻痺大意,定期化驗檢查是“必須的”。

  5、什麼樣的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

  慢性乙肝患者在免疫清除期(也就是病毒高複製,HBV-DNA陽性,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反覆波動在100-300U之間),才是抗病毒的最佳時機,如果是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好進行肝穿刺病理檢查,以減少盲目性。

  抗病毒治療要掌握最好的“戰機”,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乙肝病毒就好比“敵方”,當敵人不侵犯“我方”時,“我方”則加強防護,定期監測。當“敵方”的病毒大量複製,不斷騷擾“我方”,並造成“我方”肝細胞的損傷,肝功能異常時,我們就不能等閒視之了,這時就應該拿起抗病毒藥物這個“武器”,去打擊“敵人”了。

  6、抗病毒包括哪些治療

  抗病毒主要是指西醫的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它們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干擾素製造了一個不利於病毒複製的環境,間接抑制病毒複製;核苷類藥物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達到長期抑制病毒複製的目的。中醫中藥在抗病毒治療上客觀的講目前還沒有藥物能超過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

  (1)干擾素(IFN)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藥:干擾素含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糖蛋白,是體內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它並不直接殺傷或抑制病毒,其抗病毒機制是與細胞膜特異性受體結合,在細胞內產生一種稱為“抗病毒蛋白”的酶,給病毒製造了一個不利於其複製的環境,從而干擾和抑制病毒複製,使機體產生抗病毒感染的防禦系統。此外,干擾素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干擾素可分為a、b、g 三大類,分別由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免疫淋巴細胞產生,具有抗病毒、抗細胞分裂及免疫調節活性。用於抗乙肝病毒治療的主要是干擾素a,目前常用的有a-1b、a-2a和a-2b。

  干擾素a(IFN-a):用於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餘年,但其效果有限,一般有效率(指血清HBV-DNA和HBeAg陰轉,血清ALT復常)為30%-40%,持續有效率在20%左右。干擾素a的抗HBV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病毒複製,調節宿主免疫功能,但難以清除病毒,並且複發率較高。

  由於干擾素治療需要每天或隔日長期注射,且有較多的不良反應,如流感樣症狀,暫時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發熱、脫髮、腹瀉、乏力等,長期使用個別患者可併發甲亢、間直性肺炎、視網膜病變、焦慮抑鬱等。

  如何提高干擾素的療效和減少其副作用是當前臨床研究的熱點。新近研製的長效干擾素,叫聚乙二醇干擾素a(PEG-a)系干擾素a與聚乙二醇的結合物,可顯著延長干擾素的半衰期,從而使IFN在血清中維持相對穩定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每週注射1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從性,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較大的優勢。

  (2)核苷類藥物:它可通過不同環節直接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合成,從而達到抑制乙肝病毒複製的目的。老一代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有阿糖腺苷針劑等,由於療效差,毒性大,不方便,不能堅持長期用藥。臨床已很少應用。近10幾年來,新一代核苷類藥物由於抗病毒作用強,不良反應少,每日口服一次,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我國慢性乙肝患者中應用廣泛,現已成為抗病毒藥物研究領域中的熱門話題。

  目前,在我國上市的有拉米夫定(賀普丁)、恩替卡韋、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賀維力);即將上市的有替諾福韋、克拉夫定。已應用於臨床的四種核苷類藥物各有優勢和不足;比如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韋抗病毒作用迅速,但拉米夫定長期應用變異率高,恩替卡韋價格較貴,替比夫定副作用偏多,阿德福韋酯起效較慢等等。

  7、乙肝患者怎樣正確選擇抗病毒治療

  乙肝病毒這個“敵人”很狡猾,我們在和它作戰時,也要講究戰略戰術。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最佳臨床證據、在認真考慮患者具體病情及其意願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抗病毒方法。比如:年輕的患者,準備結婚生子,最好選擇干擾素抗病毒,在1年―1.5年可以停藥,並且機體抗擊干擾素副作用的能力強;中年以上,需要堅持工作,可選擇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經濟能力強者,病情較重,可選擇強效快速、病毒變異率低的藥物;經濟能力較差,病情較輕,可選擇起效較慢,病毒變異率低的藥物;還可以聯合使用等等。

  8、乙肝患者怎樣正確對待抗病毒治療

  在明確了適應症,正確選擇抗病毒治療後,就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才能打好這場”殲滅戰”。因為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長戰役”,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打持久戰,只有對抗病毒治療有充分的認識,“知己知彼”才能有效的“殲滅敵人”,戰勝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要定期檢測一些相關指標,儘量減少一些可避免發生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必要的時候,還要輔助一些中藥治療,以減少一些副作用,如: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脫髮、頭痛、身痛、腹脹、乏力等。另外長期服藥的患者還應定期找專科醫生諮詢,請有經驗的醫生給予抗病毒治療的指導,比如應該注意什麼,怎樣消除身體的不適,怎樣監測相關的化驗檢查,怎樣預測病毒變異,怎樣預防肝炎併發症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