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PET、ECT中心 主治醫師 李思源

  骨是癌症遠處轉移的好發部位。惡性腫瘤細胞轉移至骨組織時,引起骨破壞和一系列的症狀,最後導致病人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目前對骨轉移瘤的特點、發生機制、診治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本文就相關研究作一綜述。

  一、臨床特點

  隨著原發性惡性腫瘤治療療效的增加,生存期的延長,骨轉移瘤在臨床上出現的頻率亦在增加。美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人超過10萬,其中有30%-70%發生骨轉移。Conroy報道429例轉移性骨腫瘤中原發腫瘤依次為乳腺癌(32.6%)、肺癌(22.1%)、前列腺癌(7.7%)。

  男性以前列腺癌最多(60%),女性則為乳腺癌(70%),其次為肺、腎、甲狀腺、消化系統。陳曉鍾綜合國內近年3270例惡性腫瘤發生骨轉移的原發灶分佈情況為:肺癌1052例(32.2%),乳腺癌787例(24.2%),部位不明323例(9.9%),鼻咽癌171例(5.2%),結直腸癌137例(4.3%),胃癌127例(3.9%),前列腺癌99例(3.0%),食管癌98例(2.9%),子宮頸癌53例(1.6%),甲狀腺癌47例(1.4%),腎癌41例(1.3%),其它消化道癌24例(0.73%),軟組織肉瘤23例(0.70%),卵巢癌19例(0.58%),胰腺癌14例(0.43%)。

  該組資料顯示國內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前五位原發腫瘤依次是肺癌、乳腺癌、鼻咽癌、肝癌、胃癌,而前列腺癌也不容忽視。Clain A分析2000例死於骨轉移瘤的病人,其累及部位如下:脊柱佔69%,骨盆佔41%,股骨佔25%和顱骨佔14%,上肢骨較少累及,約佔10%-15%。張新濤分析結果發現脊柱轉移最為常見,佔37.7%,以胸、腰椎受累多見,骨盆佔12.5%、肋骨佔10.8%、股骨佔10.4%。全身多發轉移佔15.4%,多為腫瘤晚期。癌症骨轉移可分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三個型別。張新濤等對325例病例分析結果顯示,溶骨性破壞佔82.1%,成骨性改變佔10.6%,混合型佔8.3%。

  二、發病機制

  在惡性腫瘤向骨組織轉移的靶向性問題上,種子與土壤學說已被廣泛接受。目前所研究的轉移機制包括兩個方面:

  (1)腫瘤細胞自身所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即腫瘤細胞具有離開原發部位遷徙到骨骼組織的能力。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富有侵襲性的現象稱為腫瘤的演進,包括生長加速、浸潤周圍組織和遠處轉移等,與腫瘤的異質化有關。

  在單克隆性腫瘤的生長過程中,會附加有基因突變,使得瘤細胞的亞克隆獲得不同的特性,結果形成腫瘤細胞群中並不是所有的瘤細胞均具有轉移的特性,轉移是由其中一些具有轉移能力的瘤細胞所致。另外,不同的惡性腫瘤骨轉移發生情況也不一樣,例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及甲狀腺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稱為親骨性腫瘤,而面板癌、口腔癌、食道癌、結腸癌等則很少發生骨轉移,稱為厭骨性癌。

  (2)骨骼系統的特定部位所具有的解剖學特性和骨骼的生物學特性也與骨轉移有關。成年人四肢骨的紅骨髓漸漸被黃骨髓所替代,而脊柱、骨盆、股骨及肱骨近端仍為紅骨髓,這些部位血運豐富,含有大量血竇,腫瘤細胞從血液中可以毫無阻礙地進入並滯留在骨髓組織中;

  另一方面,脊柱靜脈系統位於硬脊膜和脊椎周圍,無靜脈瓣,有交通支與上、下腔靜脈相連。其血流緩慢甚至停滯或逆流;因此,當腫瘤細胞進入血迴圈後,可越過肝、肺等器官到達脊柱和骨盆形成轉移性腫瘤。髂股靜脈系統亦存在同樣的病理生理缺陷。

  經過動脈系統和淋巴管也是轉移途徑,肺癌細胞可進入肺靜脈,通過動脈系統而抵達骨骼,由腔靜脈進入肺臟的腫瘤細胞有時可不停留,而由動脈系統最終進入骨骼;經淋巴管轉移者極少見,乳腺癌可由腋窩淋巴管播散至肱骨近端。另外,正常骨組織更新過程中出現的1型膠原、骨鈣素的片段對轉移的腫瘤細胞有趨化作用。

  溶骨性轉移主要與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有關,由於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強,加速了骨的分解代謝,產生溶骨性病灶。最重要的調節因子是甲狀旁腺素相關蛋白(PTHrP)。向骨組織轉移的腫瘤細胞特異性表達PTHrP,在溶骨性骨轉移病灶中轉移來的乳腺癌細胞高表達PTHrP,動物試驗證實PTHrP與多發的溶骨性轉移有關,強烈提示PTHrP與腫瘤骨轉移和骨溶解密切相關。

  另一個關鍵性因子是細胞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基(RANKL),RANKL傳遞的訊號對破骨細胞分化、啟用和存活至關重要,多種腫瘤細胞均可產生過量的RANKL,導致破骨細胞活化和骨組織溶解。某些腫瘤的骨轉移表現為成骨性改變,由促使成骨細胞生長和分化的因素介導。

  前列腺癌細胞產生大量的TGF-β,TGF-β具有強烈的骨形成刺激作用,前列腺癌細胞也能分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FGF刺激成骨細胞的增殖和骨形成。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的血漿中內皮素水平顯著增高,內皮素是成骨性轉移的調節因子,內皮素通過啟用鹼性磷酸酶而介導成骨反應。

  許多研究證實在惡性腫瘤細胞表面整合素表達上調,其轉移能力與整合素表達水平成正相關。整合素配體在腫瘤易轉移的組織中高水平表達。骨組織中大量表達層粘連蛋白、Ⅰ型膠原、OPN和纖維粘連蛋白,整合素特異地與這些分子結合,促使腫瘤細胞向骨組織轉移。

  在骨髓基質細胞表面持續表達Ⅰ型血管細胞黏附分子(VCAM-1),VCAM-1與整合素受體結合使腫瘤細胞與骨髓基質細胞發生粘連,從而發生骨轉移。CD44的表達是惡性腫瘤向骨組織轉移的重要分子。CD44是一種透明質酸受體,能與透明質酸、膠原蛋白,硫痠軟骨素、層粘連蛋白等結合而介導黏附作用的發生。

  骨髓血管上皮細胞表面表達CD44分子,使骨髓瘤易向骨組織歸巢。腫瘤細胞轉移的組織特異性和惡性腫瘤細胞與血管內皮的特異性黏附力有關。實驗發現具有較強的骨轉移能力的前列腺癌細胞株與骨髓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力特異性增強,腫瘤細胞在突破基底膜時需要一些酶的參加,包括絲氨酸蛋白酶,半胱胺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最重要的是基質金屬蛋白酶系統。

  骨組織和向骨組織轉移的腫瘤細胞高表達脲激酶型纖溶酶原啟用因子(Upa),Upa啟用基質金屬蛋白酶。前列腺癌細胞表達大量的MMP,能夠降解骨組織中的1型膠原,這是前列腺癌容易轉移至骨組織的重要原因之一。骨組織的ECM含有大量的生長因子,包括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和骨形態發生蛋白(BMP)等。

  這些生長因子促進轉移到骨組織的腫瘤細胞的生長和侵襲,TGF-B能促進多種細胞的生長和分化,FGF刺激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PDGF促進細胞分裂。而且這些生長因子能上調腫瘤細胞表面的整合素表達,增強腫瘤細胞的侵襲和繁殖能力。

  三、診斷

  骨轉移瘤的診斷,包括原發腫瘤的診斷和轉移病灶的診斷,有些腫瘤以轉移病灶為首發表現並以轉移病灶的表現為主,約10%的骨轉移瘤找不到原發灶。疼痛是多數患者的主訴,徐棟樑報道患者因骨疼痛就診佔53.3%。21.5%的患者是因原發灶症狀就診,體檢時發現骨轉移瘤存在。2.1%是脊髓被壓迫出現截癱才來就診。病理性骨折佔10.3%,有時並不表現臨床症狀,僅從影像學上得以診斷。

  1、 生化檢測指標

  骨吸收生化指標有尿吡啶酚(uPYD)、尿脫氧吡啶酚(uDPD),骨形成生化指標有血清骨特異性鹼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鈣蛋白(sBGP)。骨代謝生化指標uPYD、uDPD、sBAP可能對腫瘤骨轉移的輔助診斷及早期發現有一定應用價值。Marchei等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溶骨轉移者,uPYD/Cr、uDPD/Cr、sBAP濃度水平明顯升高,國內餘靖研究發現進展期腫瘤骨轉移(+)組比腫瘤侷限期組、進展期腫瘤骨轉移(-)組的uPYD/Cr、uDPD/Cr、sBAP水平明顯升高,提示uPYD、uDPD、sBAP濃度水平在監測、評價惡性腫瘤骨轉移方面可能發揮作用。

  近年來,人們發現Ⅰ型膠原是骨組織中唯一的膠原,佔骨基質的90%。Ⅰ型膠原交聯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膠原交聯羧基末端肽(ICTP)是其特異性產物,只來源於破壞的成熟骨基質,不再進一步分解,NTx、ICTP因此可以作為溶骨性骨代謝的指示劑。70%-80%轉移性骨腫瘤患者血清氨基端產物和羧基端產物濃度高於健康對照組2-7倍,其總濃度與轉移性骨腫瘤的危險性相關。Costa等認為,尿液中氨基端產物的變化作為預測腫瘤骨轉移的指標,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較好,僅有骨骼以外轉移的患者尿中氨基端產物並不增加,且較骨特異性鹼性磷酸酶、1型膠原羧基端肽和CA-153能更好預測轉移性骨腫瘤的變化。

  Horiguchi等報道Ⅰ型膠原交聯羧基末端肽(ICTP)檢測是證實骨轉移非常好的診斷方法,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性分別為92.0%、70.0%和81.6%。呂曉芳研究發現血ICTP可能早於影像學發現骨轉移。尿NTx和血ICTP對惡性腫瘤患者骨轉移的診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可協助及時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另外還有抗酒石酸型磷酸酶(TRAP)同工型5b、骨橋蛋白和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基(RANKL)等。TRAP同工型5b對骨轉移瘤的早期診斷、嚴重程度的判斷及治療效果的評價有意義。骨轉移瘤患者血清中骨橋蛋白濃度升高。RANKL作用於其受體,從而啟用破骨細胞和誘導破骨細胞前體分化。

  2、 影像檢查

  (1)X 線檢查:

  X 線檢查可鑑別溶骨和成骨性破壞,發現某些病理性骨折,但是其特異性較高而敏感性較低。只有在骨小樑結構破壞超過 50%並且病灶直徑超過 1.0~1.5cm 時方可獲得陽性結果。而且轉移瘤常先侵犯骨髓,骨皮質密度高,易掩蓋潛在破壞;老年患者由於骨質疏鬆使骨轉移瘤造成的鬆質骨破壞難以顯示故有的骨轉移瘤。ECT 異常 18 個月後 X 線才可以顯示。曹來賓分析發現 X 線敏感性48.1% ,而發生在皮質骨的轉移灶則可較早發現。

  故 X 線檢查並不作為常規檢查手段,而常用於對有臨床症狀的部位(如:疼痛、病理骨折)或其他影像學檢查(如:全身骨顯像及 MRI)所發現的異常進行進一步評估。X 線主要表現有:蟲蝕狀骨質破壞,可呈多房狀,也可融合成片,骨膜和軟組織反應少。成骨型骨轉移瘤的主要 X 線表現有棉團狀、牙質樣、磨玻璃狀的密度增高影。

  X 線平片特異性較高,曹來賓分析發現 X 線特異性為 94.4%,高於 ECT 的 66.7%。X 線所顯示的骨轉移瘤的某些特徵有助於與其他病變或原發性骨腫瘤相鑑別。X 線顯示骨皮質的完整性和病理性骨折很有價值。故 X 線平片可用於評估患處發生病理骨折的風險。如果區域性骨皮質破壞達 30%及以上,則該處發生病理骨折的風險增高,需予以適當治療。

  (2)CT檢查:

  CT 對全身骨顯像檢查陽性而X線平片陰性、有區域性症狀,疑有骨轉移瘤的患者較有價值。CT掃描較X線平片檢測骨轉移瘤的靈敏度高,可以顯示浸潤性骨質破壞及軟組織腫塊,而增強掃描更能清晰顯示骨轉移瘤的富血管本質,並且可以顯示病變與周圍神經、血管結構的關係。

  CT有助於發現脊柱的轉移瘤有無突入椎管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曹來賓分析骨破壞平片顯示率71%,CT為100%。CT還能發現椎管壁破壞,瘤組織是否突入椎管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由於骨髓腔中的正常脂肪組織被腫瘤組織替代而使患處髓腔內密度增高,CT可以發現早期侷限於髓腔內而尚未出現明顯骨質破壞的轉移灶,而且CT檢查有助於發現原發腫瘤灶。此外,CT 引導下可對病變處穿刺活檢,從而提高了早期病理診斷的比率。

  (3)MRI檢查:

  MRI對僅存在於骨髓腔內的早期轉移灶有很高的靈敏度,能準確顯示侵犯部位、範圍及周圍軟組織情況,並可以多平面成像,有助於探尋其他較易行穿刺活檢部位的轉移灶。大多骨轉移經血行種植於骨髓,由於在全身骨顯像顯示區域性放射性異常攝取之前已可以有相當數目的腫瘤細胞存在於骨髓內,故MRI顯示早期骨轉移最敏感。

  曹來賓研究結果顯示MRI敏感性100%,高於CT的62.9%和X線的48.1%。Gd-DTPA 增強MRI可以顯示更多的轉移灶,從而有助於對腫瘤患者進行更為精確的分期及預後判斷。目前普遍認為MRI較全身骨顯像有更高的靈敏度,可以顯示後者無法顯示的早期骨轉移灶,尤其適用於發生脊柱轉移的病灶。

  一些學者認為MRI可以作為檢測中軸骨(脊柱、骨盆及股骨近端)轉移灶的一種簡單、價格低廉的手段。但其對顯示四肢長骨,尤其是皮質骨病變的作用有限。MRI應作為對全身骨顯像陽性部位進行確證的一種檢查方法。最近有文獻報道使用快速STIR序列全身MRI 的靈敏度與特異度均顯著高於全身骨顯像。

  (4)全身骨顯像:

  全身骨顯像可對全身骨骼進行評估,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功能及血運方面的資訊,故全身骨顯像長期以來都是檢測骨轉移瘤的標準及首選方法。常使用99mTc-MDP作為其顯影劑,其顯示病變的機制為放射性示蹤劑吸附於骨表面,攝取的多少與區域性成骨活性及血運情況有關。患處骨質代謝增高且血供豐富,引起放射性攝取相應的增高(放射性濃聚或"熱區"),代謝降低且血運減少則放射性攝取減低(放射性稀疏或"冷區")。

  當轉移灶直徑≥2mm並有代謝功能改變時,骨掃描即可檢出。該檢測方法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在有5%~15%的區域性骨代謝變化時即可以顯示出來,檢出時間比X線檢查早1~6個月,但對脊柱及侷限於骨髓內的病變有相當的假陰性率。李艦南等分析結果表明,骨顯像診斷骨轉移瘤的靈敏度為87.8%,骨顯像漏診主要是一些以溶骨性病變為主的病灶,因頸椎椎體薄、小,也容易漏診,採用斷層骨顯像可提高檢出率。骨顯像特異度低,創傷、炎症及骨關節炎等均可以導致放射性核素區域性濃聚,產生假陽性。

  全身骨顯像所發現的"熱區"中約有10%為假陽性。Rybak 等認為在腫瘤患者中,僅有50%的單發濃聚灶為骨轉移瘤。因此,通常對全身骨顯像陽性的部位再行X線平片或CT檢查進一步證實。若X線檢查為陽性則可以確認為轉移灶,如果X線檢查為陰性也無法排除骨轉移瘤的可能性。

  隨著核醫學技術的發展,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使全身骨顯像對骨轉移瘤檢測的靈敏度及特異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SPECT/CT 骨顯像增加了CT的定位功能,與常規全身骨顯像和斷層骨顯像相比較,明顯地提高了對骨病變診斷的準確率,由於PET/CT中的PET能發現CT尚未發現的骨髓受累,CT能對PET所發現病灶進行準確定位,所以對骨惡性和良性病變的診斷,PET/CT較單獨的PET和CT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SPECT的斷層顯像技術有助於對病灶進行精確定位,尤其是在脊柱及骨盆等解剖結構複雜的部位,從而提高了對發生於這些部位的轉移瘤檢出的靈敏度,並有助於與一些關節退行性改變等所引起的顯像異常相鑑別。降低了骨顯像診斷腫瘤骨轉移的假陽性率。李偉等分析,全身骨顯像、區域性斷層骨顯像、CT顯像及SPECT/CT 融合影象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51.7%,93.1%、89.7%、100%。Even-sapir E 等研究也證實了PET-CT 較單獨的PET 或CT 對診斷惡性腫瘤骨病變有更高的準確性。

  Metser等認為在探測脊柱轉移性骨腫瘤方面,18F-FDG PET-CT 較18F-FDG PET具有更好的特異性,並可以精確定位和鑑別軟組織有無侵犯。韓麗君等在對35例發現骨異常病變的患者分析發現,PET診斷骨轉移瘤的敏感性為91.2%,特異性81.0%,準確性為88.8%,同機CT診斷骨轉移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80.9%,76.2%和79.8%。PET-CT融合影象診斷骨轉移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94.1%,90.5%和93.2%。

  3、 骨腫瘤的活檢

  切取活檢是最準確、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由於取材部位準確,容易得到較滿意的病理組織學診斷。在取材時應儘量取到軟組織浸潤部分和髓腔內腫瘤部分,一般認為,軟組織浸潤部分表現出腫瘤的最高惡性度,髓腔內腫瘤部分則趨於分化而有利於探索其組織來源。

  閉合活檢(經皮穿刺),包括抽吸及取芯兩種方法。前者適合於細胞成分豐富的腫瘤、骨髓腫瘤和轉移瘤。後者較有利於實質性腫瘤,尤其是含纖維、骨或軟骨的腫瘤,能取到較多的腫瘤組織。

  切開活檢破壞腫瘤原有的屏障、包圍帶和軟組織間室,造成腫瘤汙染,如果腫瘤位置較深切開活檢十分複雜,靠近神經、血管區的活檢有出血和被腫瘤汙染的可能而影響保肢,不正確的切口會增加下一次手術的困難,甚至失去保肢的機會。因此,應優先考慮閉合活檢。

  四、治療

  轉移性骨腫瘤出現骨痛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腫瘤細胞介導的化學物質刺激或細胞浸潤,蔓延至骨膜或者擴散至神經組織而致持續性骨痛。

  2、腫瘤的機械性壓迫引起骨組織變薄所致; 大的轉移灶, 骨皮質張力增加,引起骨痛。

  3、骨轉移癌灶部位炎症反應,炎症介質可啟用和致敏關節感覺, 從而招致疼痛加劇。

  在骨轉移的治療上要有以下認識:

  (1)惡性腫瘤病人出現骨轉移是常見的現象;

  (2)骨轉移產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療;

  (3)單純骨轉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長於內臟轉移的病人;

  (4)骨轉移病人症狀的出現,要比肺轉移及肝轉移早,症狀亦較之嚴重。

  (一) 藥物治療

  疼痛的藥物治療應採取個體化按時給藥的原則。給藥途徑有口服、通過面板、直腸、持續的皮下、靜脈內注射和髓內注射方式。可合併使用抗抑鬱藥、皮質類固醇和抗驚厥藥加強止痛療效。根據原發腫瘤的生物學特徵,可採用不同的化療方案及激素治療,如對乳腺癌、小細胞肺癌、惡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發生的骨轉移,採用針對原發病灶治療敏感的化療方案,對骨轉移灶也能起到治療作用,而對激素類藥物治療有效的腫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應用內分泌治療對骨轉移灶也會有一定的療效。

  雙膦酸鹽類藥物如帕米膦酸二鈉、唑來膦酸等是破骨細胞的強力抑制劑,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並誘導破骨細胞凋亡,抑制破骨細胞及腫瘤細胞釋放疼痛遞質。孫輝等報道應用該類藥物治療骨轉移瘤疼痛均達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鈣血癥會影響10%~40%的癌症患者。高鈣血癥的常見併發症狀為厭食、噁心、嘔吐和多尿、脫水以及便祕等。

  神志模糊也是常見的症狀,可以發展到行動遲緩和昏迷。二膦酸鹽治療是抗高鈣血癥的主要治療手段,能夠使70%~100%惡性高鈣血癥患者的血漿鈣離子濃度恢復正常,並且有很好的耐受性。腫瘤誘發的高鈣血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有效治療原發的惡性腫瘤,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癌治療手段,控制高鈣血癥成為唯一的選擇。

  (二)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骨的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是將親骨性強,能發射β射線且半衰期適宜的放射線物質注入體內,使骨轉移部位出現高度選擇性的放射性核素濃聚,利用該核素不斷髮射的β射線對轉移灶進行照射,達到止痛和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臨床應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89Sr 、 SmEDTMP、 Re-HEDP、 P等等。

  SmEDTMP不僅對骨轉移癌患者姑息治療鎮痛效果明顯,而且對部分患者有消退腫瘤的作用。89Sr在骨轉移癌的攝取量是正常骨的2~25倍,其癌/骨髓放射比大於10。89Sr的物理半衰期長,一旦摻人轉移灶後,則與正常骨中的89Sr一樣,不再代謝更新,至少可滯留在轉移灶內100d,因而極大部分的輻射效應在此期間達到,所以療效較好。

  臨床應用證實,186Re-HEDP對轉移性骨癌骨痛的止痛率為70%~90%,與89Sr相比,治療骨轉移癌的鎮痛緩解率更為迅速,且維持時間更長,平均反應期為5.7個月。32P具有磷酸鹽、二磷酸鹽、膠體等特性,可濃聚於骨髓、骨小樑及骨質,能緩解骨轉移引起的骨痛。由於32P對造血系統有明顯抑制作用,所以目前臨床已較少使用。188Re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治療腫瘤骨轉移骨痛的放射性核素,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三) 放射治療

  放療對於緩解單個部位的疼痛是首選。區域性放療是治療骨轉移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是止痛、防止病理性骨折、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及功能狀態、延長病人生命。放療方法可以採用15Gy/5次照射,或者40.5Gy/15次照射,有效率約為85%。有50%的患者疼痛完全緩解,35%的患者部分緩解。

  疼痛完全緩解的持續時間為12~15周,如果25Gy/5次照射則有28%的完全緩解率。1998年美國放射學會骨轉移放射治療專家組推薦下述劑量分割:20GY/5次,30GY/10次,或35GY/14次。最佳劑量分割的選擇與原發腫瘤病理型別、骨轉移出現前的無病間隔期及轉移灶的數量無關,對生存短的患者(小於3月),選擇快速治療方案。

  英國Bone Pain Trial Working Party研究結果顯示8GY一次照射與多次分割照射(20GY/5次,30GY/10次),無論在生存率、疼痛緩解率和止疼藥的應用等方面兩組無顯著差異。但8GY一次照射更方便患者,費用也低。在臨床實踐中,我國多數醫院常選用20Gy在1周內分5次照射或者30Gy在兩週內分10次照射,很快出現疼痛緩解,超過一半的患者1~2周就會感覺有效。

  再次治療的效果可能沒有首次治療的效果好,但是仍然可以獲得明顯的疼痛緩解。當外照射被認為是比較危險的時候,放射性同位素的治療是緩解症狀的較好選擇。

  (四)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在骨轉移瘤的綜合治療中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骨轉移瘤引起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時有一定的療效。手術前應瞭解影響患者預後的一些因素如原發腫瘤惡性程度及生物學行為;原發腫瘤是否得到根治,以及對放療、化療敏感的程度;轉移瘤所在的部位、數量的多少以及其他臟器有無轉移;影像學上的改變,如X線片上顯示溶骨性破壞,邊界不清,則預示腫瘤預後差,如腫瘤邊緣清晰,有硬化帶,則說明腫瘤進展緩慢,預後相對較好。只有通過臨床瞭解到以上情況時,才能對轉移瘤患者作出全面的判斷,才能選擇合適的外科治療方案。

  (五) 介入治療

  在轉移的骨腫瘤中注入骨水泥,起到支撐作用,並具有控制疼痛及遏制腫瘤的作用,特別是對椎體骨,可防止腫瘤骨破壞後對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國內作者鄧鋼和王振堂報告總有效率達90%以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