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李東昇

  骨轉移瘤是指骨外的原發腫瘤轉移到骨骼的一種繼發性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骨惡性腫瘤,發病率是骨原發肉瘤的25倍。大約15%癌症臨床上出現骨轉移。所有骨轉移瘤中,85%來自於乳腺、前列腺、腎、肺及甲狀腺,發病年齡多大於50歲,性別無明顯差別,好發部位是含紅骨髓的骨骼,如:頭顱、椎體、肋骨、骨盆及長管狀骨的幹骺端。

  【病因病理】

  轉移的過程包括:原發腫瘤細胞脫離,侵蝕並進入血管及(或)淋巴管,隨後通過迴圈到達骨骼,停留並種植,增殖形成新的病灶,出現骨轉移。

  【臨床表現】

  大多數骨轉移瘤的病人有原發瘤病史。多數骨轉移瘤無症狀,很多是在原發瘤術後常規體檢中偶然發現。病理骨折常為骨轉移瘤的首發症狀。有些就診時症狀是瀰漫性骨痛,脊柱轉移瘤表現為背痛,並且偶然出現有觸痛的軟組織腫塊。在此之前,全無自覺症狀,沒有疼痛長達幾個月或幾年。疼痛開始為間歇性,後變為持續性,休息和制動不能減輕,晚期劇痛需用麻醉止痛藥物。轉移瘤的晚期有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貧血和低熱。高鈣血癥是骨轉移瘤的致死原因之一,惡性高鈣血癥可引起腹痛、頑固性嘔吐、極度衰弱、嚴重脫水、速發腎衰、昏迷、死亡。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早期鬆質骨的轉移瘤不造成骨小樑的破壞,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破壞鄰近的骨小樑,產生邊界不清、斑片狀、穿鑿樣溶骨性破壞,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有時會產生“成骨性”破壞,病灶周圍的骨小樑產生反應骨而呈現放射學密度增高。病理骨折是骨轉移瘤常見的併發症,常出現於高應力區,如股骨頸、肱骨頸、脊柱等。

  2、放射性核素掃描。放射性核素掃描是評估全身骨骼轉移情況的最可靠的方法。轉移病灶通常都有核素攝取增加改變。

  3、CT檢查。CT掃描能顯示轉移灶的侵蝕性及軟組織腫塊特點。增強的CT影象能顯示病變的血運特點及鄰近的血管神經結構變化。

  4、MRI檢查。溶骨性病灶在T1加權像上呈低訊號,在T2加權像上呈高訊號。骨轉移性病灶累及周圍軟組織較少。成骨性骨轉移較少見,其在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上均呈低訊號。

  5、病理檢查:

  (1)肉眼所見.病變的溶骨性破壞區由灰白色的實性腫瘤組織構成,在腫瘤侵蝕鬆質骨的邊緣,髓腔由紅色的,柔軟的組織替代,充滿於完整鬆質骨間隙。

  當病灶是由分化良好的腺癌構成時,組織呈柔軟的腺樣外觀。當病灶由分化差的間葉組織及纖維結締組織為主的腫瘤構成時,呈灰白色的肉樣組織。黑色素瘤的轉移灶呈鮮明的深黑色外觀。

  (2)鏡下所見。分化良好的轉移性腺癌細胞呈腺樣排列。在某些病灶,細胞排列方式能高度提示其器官來源(如甲狀腺、腎),但多數情況下,其排列是無特點的(乳腺、前列腺、胃腸道、子宮、睪丸、肺),不能提示特殊的器官來源。轉移鱗狀細胞癌具有常見鱗狀細胞癌的特點,成熟程度各異的宿主的纖維組織是主要結構,腫瘤細胞團散落於纖維結構中。

  【診斷要點】

  1、原發癌病史。

  2、臨床有瀰漫性骨痛,或有軟組織腫塊。

  3、X線表現有邊界不清的、斑片狀穿鑿樣溶骨性破壞,或在病灶周圍呈現放射學密度增高的“成骨樣”改變。或發生病理骨折。

  4、描病灶呈核素攝取增加的改變,能發現X線檢查不完全的轉移灶。

  5、病理檢查可發現原發癌的組織學特點。

  【鑑別診斷】

  骨髓瘤:是一種原發的全身性骨髓腫瘤,發病年齡多為40~70歲,好發部位是脊柱(椎體),扁平骨(骨盆、顱骨及肋骨)。通常在就診時已多個部位受侵。X線最初的表現為瀰漫的骨質疏鬆,而後出現無反應骨的、邊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壞區,無骨膜反應。這些和骨轉移瘤相同。其主要鑑別點是骨轉移瘤很少在肘、膝關節以下部位發病,免疫球蛋白電泳檢查多無異常。但最終確診須病理組織學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