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醫學科 主任醫師 李曉白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心病還需心藥醫”。這個所謂的“心藥”當然指的不是那個化學的藥丸或膠囊,而是指某種通過語言(包括勸慰、解釋、說明、教育等)來達到的一種改變思想或情感的東西。人們很難把一個人愁苦、憤怒或者焦慮等情緒上的感受和這些化學粉末聯絡起來,既不理解也不相信化學物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導致這種誤區的原因很多,如果要從根本上消除這個誤區,就必須對所謂的“心病”做一個分析。所謂“心”,指的是我們心理活動,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而“心”之“病”指的是一個人思維、感情以及行為方面的異常。首先,我們要理解,所謂“心”是以大腦作為物質基礎的,如果沒有大腦,沒有幾百億個大腦細胞,就沒有我們所謂的“心”,極端地說,你看到過一個沒有大腦卻仍然會說話、有思想並有著喜怒哀樂的人嗎?但是我們看到過那些大腦細胞高度受損的人(比如嚴重的老年痴呆),幾乎喪失了基本的屬於人的心理的那些屬性,以致於他們記不住剛剛說過的話,不會繫鞋帶不會用鑰匙開門,更不要說有細膩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們所謂的“心”不是一個抽象的、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東西,沒有大腦,所謂的“心”就什麼都不是。因為它根本不存在(宗教信仰和相信靈魂不死的信念是另一回事)。

  那麼,所謂的大腦這個“物質基礎”又指的是什麼呢?大腦有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神經細胞,而細胞內又不斷地發生著許多化學物質的合成、釋放、分泌、再儲存以及降解和清除等細微變化(對於大腦來說,這些變化可謂波瀾壯闊)。我們任何一個微小的思想、情緒以及生理上的變化都離不開這些化學物質的改變,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這些變化而已。因此,所謂“心理的活動”是以大腦的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為基礎的,當然,深究下去,問題更為複雜,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是憑空產生並遊離於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之外的某種(神祕的)東西。

  這樣看來,所謂“心之病”實際是“腦之病”,簡單地理解的話,“心之病”是大腦化學物質失衡的結果。因此,結論就變得很清晰:藥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理,也就是說,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藥物來糾正心理的病態。例如,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抑鬱是大腦內的一種叫做“五-羥色胺”的化學物質缺乏的結果,而精神病性的幻覺和妄想則與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分泌過多有關。我們也知道,一種叫做去甲腎上腺素的化學物質可以提高人的警覺和注意力,而乙醯膽鹼的缺乏和穀氨酸分泌過多,則可能與記憶損傷有關。當然,問題要比這複雜的多,因為除了這些所謂的中樞神經遞質外,還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參與人的心理活動。

  說到這裡,還是有些人會困惑:如果心理問題都有物質基礎的話,為什麼心理治療(專業一點兒的“心藥”)能夠使人改變?言外之意,為什麼“心藥”能夠改變化學物質?這可能嗎?

  完全可能。心理治療需要依靠語言,語言作為一種訊號刺激,可以使大腦產生化學物質的改變,難道你沒有經歷過因為憤怒而渾身顫抖、大腦一片空白的體驗?沒有經歷過因為悲傷而“寸斷肝腸”的痛苦?思想和情緒改變著我們的身體(包括大腦),這個改變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好的方面就是,通過心理上的疏導、認知的改變、情緒的宣洩,我們大腦內的某些化學物質的失衡重新得到糾正。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藥物和心理疏導一樣,都具有治療的作用。只不過,藥物是通過改變化學物質來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和思想,而心理治療是通過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來作用與大腦的化學物質,其結果是:我們的大腦發生了細微的物質變化,而這些變化在心理上的反映就是我們的思維、情感、行動和人格的改變。

  但是,對於比較嚴重的心理(或精神)問題,化學物質(藥物)無疑具有更快更強的治療作用,而這些作用不是心理治療(心藥)所能簡單做到的,同樣,也有一些問題,心理治療能夠大顯身手,而藥物卻望塵莫及。

  現在你或許清楚啦,有些心理問題,仍然需要藥物來解決,有時候,它們解決的更快、更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