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定義:
人腦的表面被覆三層膜,由內及外依次是軟腦膜、蛛網膜、硬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叫蛛網膜下腔,正常由無色透明的腦脊液充盈。當腦血管發生破裂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即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英文簡稱SAH。
2、SAH的病因:
SAH按病因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外傷性顧名思義和頭部創傷有關,這裡不討論。自發性SAH最常見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約佔75%;其次是腦血管畸形,約佔5-10%;其它腦血管病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煙霧病等也可以引起SAH;還有約10%的患者原因不明。
3、SAH的臨床表現:
病人發病時表現為劇烈頭痛,頸項強直,自我感覺為“撕裂樣”或“電擊樣”頭痛,常伴噁心、嘔吐,嚴重時抽搐、意識不清,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大約10-15%的病人來不及送達醫院即死亡。頭顱CT表現為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可資診斷;出血量較少時CT可能診斷不清,有時需要做腰椎穿刺來確診。
4、SAH的治療:
SAH的治療是一項綜合治療,包括對症治療和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包括脫水藥物降顱壓、止血、鎮靜、止痛、防治腦血管痙攣、營養支援及功能康復等。病因治療是最重要的,即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SAH,再給予針對性治療。明確SAH的病因可以採取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CTA(斷層X線掃描血管成像)等無創性診斷手段,但確診病因的金標準目前仍然是有創性的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檢查,即所謂的DSA檢查。這種檢查需要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輸送入主動脈弓,再上行進入腦動脈,通過導管向腦動脈內注射造影劑,使腦部的血管影像清晰地、動態地顯示在X線透視螢幕上,並可擷取靜態影象洗出底片。通過DSA檢查,醫生可以明確導致SAH的基礎性腦血管病變的性質、位置、形態和嚴重程度等,並籍此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如果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SAH,則需要急診手術“消滅”動脈瘤。為什麼一定要急診處理呢?據統計,動脈瘤破裂性SAH的病人有20%會在第一次出血後2周內發生再出血,一年內的殘死率高達60-80%,因此,我們形容動脈瘤是腦內的“不定時炸彈”,儘快清除這枚不定時炸彈可以有效防止它的“再爆炸”。動脈瘤的手術方式有兩種,一是開顱夾閉術,一是介入栓塞術,具體採取何種術式需要循證醫學和醫患溝通定奪。
如果SAH是由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可以待出血吸收、病情穩定後再手術治療腦血管畸形。因為腦血管畸形出血後近期再出血的機率並不是很高,據統計1年內再出血率為4-18%,故可以擇期手術,不必像對待動脈瘤那樣急診手術。腦血管畸形的手術方式同樣有開顱切除和介入栓塞兩種,直徑小於4cm的小血管畸形也可以選擇伽瑪刀治療——種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療法。大的血管畸形很難通過介入栓塞一次根治,往往需要多次栓塞,或結合伽瑪刀治療。
如果SAH是由煙霧病引起,可考慮日後行顳肌貼敷、血管搭橋等外科治療。煙霧病最早是由日本人發現的,又稱Moyamoya病,是一種腦動脈不明原因進行性閉塞的腦血管病,因其在腦血管造影上表現為顱底毛細血管煙霧樣代償增生而得名。它不屬於介入治療的範圍。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動脈瘤破裂性的SAH,它的發病率僅次於腦梗塞和高血壓腦出血,佔腦血管意外的第三位。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過程是非常短暫的,是一過性的。動脈瘤破裂後造成腦壓迅速升高,瘤內外壓力梯度立刻達到平衡,血就不再向外流出,破裂處很快形成血栓,這就為我們儘快對倖存者進行治療提供了機會。但是這種血栓非常不穩定,在短期內會發生溶解,造成動脈瘤的再出血,而再出血的死亡率將成倍增加。因此,一旦明確為動脈瘤性SAH,應儘早行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