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王雲彥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諸多危險因素,國別 、高血壓、吸菸和酗酒,被認為是獨立的危險因素,冬春季、女性、腦血管病家族史和絕經後等亦與SAH相關。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絕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6倍,在絕經前的女性中這種差異更加明顯 。女性的激素水平也與發病有關 ,月經初潮年齡以及第 1次生育年齡越大的女性,SAH患病風險越小。
  診斷:目前,對高危人群進行動脈瘤篩查的價值不確定,可用影像學無創手段來篩查動脈瘤,因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檢查的準確性有限,患者的檢查方法應當遵從個體化方案。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依舊是目前的金標準。
  影響SAH預後主要因素,可分3類:患者、動脈瘤和醫院。患者因素包括首次出血的嚴重程度、年齡、性別、治療時間和合並症(如高血壓、心房顫動、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腎病等);動脈瘤因素包括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態等等;醫院因素包括能否提供血管內、治療經驗與首次評估患者的裝置。)

  SAH會引起腦血流量急劇下降、腦自身調節功能下降和急性腦缺血。這些病理生理學過程還伴隨著顱內壓升高、腦灌注降低、NO含量下降、血管急性收縮、微血管血小板聚集、膠原蛋白酶活化、膠原蛋白丟失以及血管內膜屏障抗原導致的微血管灌注降低和通透性增加。如今,儘管人們對SAH腦損害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但仍缺乏成功的治療方法,尚有待展開更多的研究。再出血也是 動脈瘤破裂再出血的嚴重問題,是目前導致患者預後差的最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達70%。以往的研究對再出血進行了描述。
  研究顯示,出血後第 1天的再出血率最高,為4%,隨後4周內每天的再出血率為1%~2%。幾項前瞻性的隨訪佇列研究顯示,保守治療後第1個月的再出血率達20%~30%,隨後穩定在每年約3%。一些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明確了再出血的潛在危險因素,包括治療不及時、基礎血壓高和住院時神經功能差等,均與SAH後2周內的再出血有關。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表現非常典型,約80%提供病史的患者描述症狀“有生以來最劇烈的頭痛”,另20%的患者則有先兆性的頭痛發作。而大多數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動脈瘤破裂前無症狀出現。SAH在任何時候均可發生,重體力勞動或運動等因素也可誘發SAH。其症狀除頭痛外,還可能伴有噁心、嘔吐、頸項強直、短暫的意識喪失或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包括腦神經麻痺)等。

  除典型的臨床表現外,SAH還有一些其他症狀。而且由於不同患者的頭痛表現各不相同,故經常會出現誤診或診斷延遲。1985年以前,DSA的誤診率曾達64%,近期下降至12%左右。在幾乎沒有神經系統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中,被誤診患者1年死亡率和致殘率高於其他患者4倍。最常見的誤診原因是患者未接受頭部CT掃描。
  SAH的基本診斷方法是頭部CT掃描,其檢出率與患者臨床分級距出血時間有關。在SAH後的12消失內,CT檢出率高達98%-100%;至24h後降至93%;而在出血後6d,檢出率僅有57%-85%。在CT結果陰性時,需對患者行診斷性腰椎穿刺,檢查的關鍵點在於:腦脊液中紅、白細胞比例,是否黃染,是否有膽紅素以及腰椎穿刺時間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