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肢骨折
肱骨外科頸骨折多見於老年人,臨床上將其分為外展型及內收型兩類大連港醫院康復科高健
(1)外展型:
多屬穩定性,可用三角巾懸吊固定4周。早期做握拳及肘和腕關節屈伸練習,限制肩外展活動。
(2)內收型:
治療較困難,復位後以三角巾制動4-6周。以預防肺部併發症及早期功能活動為主,限制肩內收活動。避免肩周炎及肩關節僵硬發生。
肱骨幹骨折肱骨幹中下1/3骨折易合併橈神經損傷。肱骨中段骨折不癒合率較高,應定期複查X線片,若骨折斷端出現分離現象,應及時矯正。早期多做伸指、握拳、聳肩活動,預防發生肩關節和肘關節僵硬,特別是老年患者。
肱骨髁上骨折常發生於兒童,預後較好,但常容易合併血管神經損傷及肘內翻畸形。伸展型骨折復位後,石膏託固定患肢90°肘屈曲功能位4-6周;屈曲型則固定於肘關節伸直位。治療中應嚴密觀察有無血運障礙,其早期症狀為劇痛,橈動脈搏動消失、面板蒼白、麻木及感覺異常,若處理不及時,可發生前臂肌肉缺血性壞死,造成嚴重殘疾。外固定解除後,主動做肘關節屈伸練習,禁止暴力被動屈伸活動,以避免骨化性肌炎的發生。
尺橈骨幹雙骨折治療較為複雜,預後差。穩定型骨折經復位後,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為8-10周,並根據臨床癒合程度而決定拆除時間,切勿過早。不穩定型骨折需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固定期間或骨折尚未癒合前,不宜進行前臂旋轉練習。外固定解除後可逐步進行主動前臂旋轉和腕關節屈伸練習。
橈骨遠端骨折固定後即可做伸指和握拳練習及肘、肩關節活動。約4-6周後解除外固定可進行腕關節和前臂旋轉練習。
2、下肢
股骨頸骨折多見於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常在骨質疏鬆症的基礎上發生,其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為避免長期臥床所引起的併發症,目前傾向於手術治療。其中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最常採用的手術方式。通常術後3-5天即開始功能練習,待患者體能允許和骨折穩定,術後1-2周在保護下逐漸分級負重行走。
股骨幹骨折治療中易出現各種併發症,可影響下肢負重及活動。康復重點是預防應儘早開始膝關節伸膝裝置粘連,股四頭肌練習和膝關節功能練習。在骨折未癒合前,禁止做直腿抬高運動。術後次日既可開始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主動活動和髕骨的被動活動。
股骨骨折畸形癒合:其股骨幹骨折成角畸形>15°、旋轉畸形>20°,或縮短畸形>2.5cm,均應手術矯正。
脛腓骨幹骨折治療目的要求恢復小腿長度以及糾正骨折斷端間成角與旋轉移位,以免影響日後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成人的患肢縮短<1cm,成角畸形<15°,兩骨折端對位至少應在2/3以上。膝關節保持伸直中立位,防止旋轉。骨折固定後開始踝關節伸屈練習和股四頭肌練習。2-3周後做膝關節屈伸活動。根據骨折癒合程度,可扶雙柺逐漸分級負重練習。
3、脊柱骨折
對各種脊柱損傷的治療及康復應遵循下列原則:
單純性脊柱骨折脫位按骨折脫位的一般原則予以復位、固定及功能鍛鍊。並注意避免引起脊髓損傷,如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以屈曲型損傷為多見,傷後應仰臥木板床上,並在骨折部位墊高約10cm的軟墊,3-5天后開始仰臥位保健體操,練習中應避免脊柱前屈及旋轉。當急性症狀緩解後約2周,可讓患者仰臥位下做腰部過伸和翻身練習。翻身時,腰部要維持伸展位,肩與骨盆成一條直線同時翻轉,翻身後進行俯臥位的腰部過伸練習。6周後可起床活動,進行脊柱後伸,側彎和旋轉練習,但要避免背部前屈的動作與姿勢。待骨折癒合後應增加脊柱活動範圍和腰背肌的練習強度。
伴有脊髓損傷的脊柱骨折脫位受限應以有利於脊髓功能的恢復與重建作為基本點進行處理。
(1)傷後應及時手術,減壓徹底,消除對脊髓致壓物,內固定牢靠,使患者能獲得早期翻身活動的機會,從而減少區域性的再損傷。
(2)損傷早期應予以脫水療法。
(3)積極預防各種併發症,其中尤應注意呼吸道、尿道感染、褥瘡及靜脈血栓形成。
(4)對頸髓損傷者,應注意保持戶磁軌通暢。
(5)全身支援療法,對高位脊髓損傷尤為重要。
(6)各損傷平面患者可能應用的輔助器械和自助具,如輪椅、適應性ADL用具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