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嬰幼兒還是年長兒,都會遇到便祕的情況。有些便祕是由於不良排便習慣導致,而有些便祕患兒則是患有腸道的疾病。
所以,各位家長應該注意如果孩子便祕持續時間較長不見緩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看看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等疾病。
首先簡單向大家介紹一下正常排便過程: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
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虛的,但當糞便進入直腸時,使直腸充盈達一定壓力後,可刺激直腸壁內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經一系列神經傳導引起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出體外。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達到此閾值時,即產生便意。但是否排便最後還取決於排便高階中樞對低階中樞的作用是抑制還是增強。排便次數和習慣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飯後排便。也有的2~3日排1次,卻不感排便困難。排便後有舒適愉快的感覺。
功能性便祕:
最常見的是孩子有不良排便習慣而導致的習慣性便祕。
此類孩子起初排便正常,但當孩子生活不規律或正常規律發生改變時,例如孩子貪玩,或剛上幼兒園、剛上學不適應,孩子有便意時也去排便,久而久之造成正常的排便反射減弱或消失,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閾值升高,而糞便在腸道記憶體留時間過長,造成水分的過分吸收,引起大便乾燥,排除更加困難。
另外有些孩子時飲食習慣或結構不合理所致。
例如偏食習慣,偏食的孩子由於攝入粗纖維食物過少,僅僅攝入一些精細的食物,造成腸蠕動減弱,也會造成糞便在腸道存留時間過長,導致大便乾燥、便祕;另外還有的孩子進食少,產生的糞便少,直腸內的糞便達不到產生便意的壓力,而發生便祕。
治療應查詢原因。糾正不良的排便習慣,提醒或訓練兒童定時排便的習慣。在飲食上注意調整飲食結構,鼓勵孩子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多運動。排便時,不要讓孩子看書或電視分散注意力,坐馬桶的時間不要過長。偶爾有大便乾燥時可用開塞露等緩瀉劑幫助排便。
病理性便祕:
是指由於疾病而導致的便祕。在小兒最常見的就是先天性巨結腸引起的便祕。其次,還要注意是否有肛門狹窄、有無盆腔或直腸周圍腫瘤壓迫、有無尿瀦留等而導致的便祕。
先天性巨腸(Hirschsprung′s discase)是由於直腸或結腸遠端的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於近端結腸,使該腸管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
男與女比例為4:1。有遺傳傾向。
先天性巨結腸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在腸壁肌間和粘膜下的神經叢內缺乏神經節細胞,無髓鞘性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數量增加且變粗,因此先天性巨結腸又稱為“無神經節細胞症”(aganglionosis)。
由於節細胞的缺如和減少,使病變腸段失去推進式正常蠕動,經常處於痙攣狀態,形成功能性腸梗阻,糞便通過困難,痙攣腸管的近端由於長期糞便淤積逐漸擴張、肥厚而形成巨結腸。另外,腸壁間神經節或神經叢存在,但形態、功能異常,也表現為頑固性便祕,此類疾病成為巨結腸類緣性疾病。
發生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90%以上有生後36~48小時內無胎便,以後即有頑固性便祕和腹脹,必須經過灌腸、服瀉藥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常有營養不良、貧血和食慾不振。
腹部高度膨脹並可見寬在腸型,直腸指診感到直腸壺腹部空虛不能觸及糞便,超過痙攣段到擴張段內方觸及大便。
嚴重者可伴發小腸結腸炎,患兒腹脹嚴重、嘔吐有時腹瀉,由於腹瀉及擴大腸管內大量腸液積存,產生脫水酸中毒高燒、脈快、血壓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較高的死亡率。
診斷除根據典型的病史和體徵外,需藉助鋇劑灌腸或活檢來明確診斷。
清潔洗腸在巨結腸的治療中非常重要。
新生兒暫時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患兒手術前的準備都要求清潔的腸道,通過洗腸,清除積存的糞便,減少毒素的吸收、使患兒能正常進食對維持患兒的營養有利。患兒若能得到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術後近期遠期效果較滿意。
目前,我們採用世界上先進的經肛門巨結腸根治手術或在腹腔鏡輔助下經肛門巨結腸根治術,該方法手術創傷小、病人恢復快、腹部沒有以往手術方法的大瘢痕、幾乎沒有發生腸粘連的危險。已經是眾多患兒得到了康復。
肛門狹窄、肛門位置異常也可發生便祕,需擴肛或手術治療。需注意由於骶尾部腫瘤壓迫引起的便祕容易被誤診,需作肛診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總之,孩子便祕原因很多,作為家長不容忽視,及時到小兒外科專科進行檢查對經常便祕的孩子非常必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