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cope一詞源於希臘文,原指說話或寫作時為了省略而有意地捨棄某音或某字。在醫學中最早見於14世紀的法文文獻,係指突然發生的短暫意識喪失。猶如患者在一短暫的時間內,其感覺、知覺、思維、言語等意識活動被省略一樣。暈厥(syncope)是一種臨床綜合徵,又稱為昏厥。本症系因短暫的全腦血流量突然減少,一時性大腦供血或供氧不足,以致網狀結構功能受抑制而引起意識喪失;歷時數秒至數分鐘;發作時不能保持姿勢張力,故不能站立而暈倒;但恢復較快。
主要表現典型的暈厥發作可分為3期。
(1)前驅期:自主神經症狀明顯,突然面色蒼白,出冷汗,噁心,疲乏,頭暈,耳鳴,,因肌張力減低而身體搖擺。
(2)暈厥期:意識喪失及全身肌張力消失而倒下。
(3)恢復期:患者逐漸清醒,仍面色蒼白,出汗,全身軟弱。可有噁心,過度換氣,但無意識模糊及頭痛。
臨床型別
(1)低血壓性暈厥:低血壓可由調節血壓和心率的反射弧功能障礙所致。
①反射性暈厥:近年又被稱為神經調節性暈厥(neuralmediatedsyncope)。包括髮病機制大致相同的若干型別。
A.血管減壓性暈厥(vasodepressorsyncope):又名血管迷走性暈厥(vasovagalsyncope)或單純性暈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型別。任何年齡的男女均可發病。青年人中有20%~25%患有此症,以年輕體質較弱的女性多見。發病均有明顯誘因,常見的是疼痛、恐懼、看見流血、接受注射或小手術、天氣悶熱、擁擠場所、飢餓、疲勞等。發病大多都在站立時,偶爾為坐位時發生,臥位絕不會發病。
臨床表現呈典型的3期,暈厥時收縮期血壓降低至7.98kPa(60mmHg)或以下;脈搏減慢至40~50次/min。多數患者僅偶有發作,少數病人有家族史,血壓在正常範圍或正常偏低水平。
B.排尿性暈厥(micturitionsyncope):患者幾乎全為男性,中年患者最多,於站立排尿中或剛排完尿時發生暈厥,常在夜間、早晨或午睡起床排尿時發病,多無前驅症狀而突然暈厥,恢復期症狀較輕。飲酒後、天冷、疲勞為可能誘因。除主要因調節血壓與心率的反射弧功能障礙外,還與排尿時屏氣使胸腔內壓增高,久臥後起床使腦部供血不足,以及夜間迷走神經張力較高、而血壓較低等因素有關,有人將之歸入多因素性暈厥。排糞性暈厥(defecationsyncope)很少見,其機制與排尿性暈厥相似。
C.咳嗽性暈厥(tussivesyncope):於劇烈咳嗽後立即意識喪失,肌張力低下,經時短暫。少數病人先感頭暈、眼花,面色由青紫轉為蒼白、出汗。患者多為中年以後的肥胖男性,常吸菸而有支氣管炎及肺氣腫者,兒童百日咳或哮喘也有發病。大多數在反覆咳嗽之後,偶見於單次咳嗽、呼叫、打噴嚏、打哈欠或大笑後立即暈倒。咳嗽使胸腔內壓增高,致使靜脈迴流受阻及心血管反射性因素對發病起作用。
D.吞嚥性暈厥(swallowingsyncope):見於患咽、喉、食管、縱隔疾病及(或)有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徵、心動過緩、心肌梗死後患者,於吞嚥冷、硬、酸、辣食物或產氣飲料後發生短暫暈厥,發作前後無明顯不適,也與體位無關。發病機制與上消化道受機械刺激,異常傳入性衝動觸發心血管反射性抑制,及心臟傳導系統對迷走興奮異常敏感有關。
E.舌咽神經痛或其他內臟病引起的暈厥:此型暈厥少見。舌咽神經痛、膽絞痛、腎絞病、支氣管或消化道內鏡檢查時發生短暫暈厥。與劇烈疼痛及內臟感受器的過度反射性反應有關。
F.頸動脈竇性暈厥(carotidsinussyncope):又名頸動脈竇過敏(hypersensitivecarotidsinus)。是中年以上男性暈厥的常見原因。病人常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或頸動脈體瘤、頸動脈竇的炎症、或受鄰近腫瘤或腫大淋巴結的壓迫、縱隔腫瘤等病症,遇過分轉頸、低頭、仰頭、或衣領高而又緊等誘因而發病。
②直立性低血壓暈厥:是指病人由臥位或久蹲很快轉變為直立時血壓明顯下降而出現的暈厥。正常人由臥位或久蹲突然站立時,大量血液(300~800ml)快速轉移至下肢,致向心血量驟減,血壓下降,但可通過頸動脈竇及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傳入訊號,使血管運動中樞的抑制減少及交感-腎上腺能系統張力增高,同時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參與,使小動脈收縮和心率加快,保持足夠的心排出量,腦的供血不受影響。
(2)心源性暈厥:
①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特別是出現阿-斯綜合徵、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室性或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等症;以及使用藥物如喹尼丁、洋地黃類、酒石酸銻鉀等;可出現心動過緩(少於35~40次/min)、心動過速(高於150次/min)、每搏心輸出量驟減或中斷,導致全腦缺血而出現暈厥。
②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冠心病可因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發生暈厥。
③引起心輸出量減低的心臟病:除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外,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法洛四聯症。
(3)腦血管性暈厥:
①頸動脈或椎動脈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血管供應區局灶性症狀為主,偶爾合併暈厥,所有症狀在24h內消退。
②多發性大動脈炎患者中1/3~2/3發生暈厥,於活動時發病,各大血管均觸不到搏動是本病的特徵。
③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中,意識喪失因上肢活動而誘發,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較對側低2.66kPa(20mmHg)以上。
④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多見於青年女性,常有陽性家族史,先有眩暈,後出現頭痛,暈厥多發生在頭痛之前,意識喪失逐漸發生,並有數小時的意識模糊,腦血管痙攣被認為是暈厥的原因。
(4)多因素暈厥及其他暈厥:
①過度換氣引起暈厥:多為癔症性,受刺激後出現,呼吸增強和過度換氣使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而產生呼吸性鹼中毒,使肺部毛細血管收縮導致腦缺血,鹼中毒還引起血中游離鈣降低,這些改變造成病人頭暈、目眩、口乾、面部及肢體發麻、手足搐搦、胸部發緊感、恐慌,可逐漸意識喪失、心跳加快,但血壓正常。安慰及暗示可收效,靜脈緩慢注射葡萄糖酸鈣10ml可緩解手足搐搦。
②哭泣暈厥:又名呼吸閉止發作(breath-holdingspells),俗稱“氣死病”,見於1~4歲幼兒。常因疼痛、被責罵或驚嚇而發病。患兒大哭一聲就屏住呼吸、面色青紫、意識喪失,經幾秒或十幾秒後恢復呼吸而很快醒來。易誤診為癲癇。3~4歲後即不再發。
③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徵:見於妊娠後期孕婦及腹腔巨大腫瘤,患者取仰臥位時發病,表現血壓驟降,心率加快、眩暈以至暈厥。這是因為增大的子宮或腫瘤壓迫下腔靜脈,使迴心血量驟減所致。改變體位為坐位或右側臥位時症狀可以緩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