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
概述
1.本共識涵蓋傷後6 周內的外傷性胸11-腰2 骨折脫位,伴有或不伴有脊髓、圓錐及馬尾神經損傷的患者。不包括未成年人胸腰段骨折脫位及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晚期康復治療的患者;不包括病理性、骨質疏鬆性,及強直性脊柱炎伴發的骨折脫位。
院前急救
2.對懷疑為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應給予脊柱的有效制動,在病人的搬運、轉送、檢查等過程中,也應注意正確的方式;在脊柱制動的前提下,應迅速的轉送附近的II 級以上醫院;
診斷與評估
(一)診斷
3.診斷標準:①外傷史;②腰背部疼痛、胸腰段壓痛及叩擊痛;③伴或不伴有下肢或直腸膀胱神經功能障礙;④影像學存在胸腰椎骨折脫位的徵象;均符合上述標準後診斷可確立。
(二)評估
A 綜合評估
4.建議通過病史、查體、影像學檢查,對患者骨折形態、神經功能狀態、後方韌帶複合體狀態進行綜合評估;
5.骨折形態分為壓縮骨折、爆裂骨折、牽張損傷及旋轉損傷;還可使用AO 及Denis 分型對骨折進行分類;
6.神經損傷型別包括:神經根損傷、脊髓損傷,以及馬尾神經損傷和單純脊髓圓錐損傷;判斷神經損傷的程度,分為不完全或完全性損傷;
7.後方韌帶複合體的狀態,主要分為無損傷,不全損傷,及完全斷裂;
8.推薦每一個可疑存在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應該針對病史、受傷機制、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做出個體化評價;
B 病史
9.應詳細的採集病史,詢問致傷因素、受傷機制,瞭解神經功能狀態的演變過程,瞭解其治療的過程及效果;
C 區域性查體
10. 應觀察有無皮下淤血和胸腰段後凸畸形,常規觸診各個棘突及棘突間隙,判斷是否存在棘突間隙空虛及棘突間距增大,棘突間是否存在臺階感;
D 神經功能檢查:
11.應仔細評估神經損傷的型別,鑑別神經根損傷、脊髓損傷,以及馬尾神經損傷和單純脊髓圓錐損傷;判斷神經損傷的程度,不完全性損傷或完全性損傷等,並判斷神經損傷的感覺平面、運動平面、神經平面等;
12.需反覆多次的神經學檢查以瞭解神經功能演變的過程,神經學檢查重複的頻率應根據病人的狀況個體化,但傷後前3 天每天至少應進行一次。
13.推薦依據ASIA 標準進行感覺和肌力的檢查,並使用AIS 和/或Frankel 方法對脊髓損傷神經功能障礙進行分級;必須檢查肛門感覺及肛門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以鑑別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14.建議在臨床應用ASIA 標準的同時,要對患者進行全面詳細的查體,尤其是對於肌力的檢查,不僅只侷限於關鍵肌;
E 影像學檢查選擇
15.應常規進行X 線檢查,用於骨折部位及型別的初步評估;
16.對於多發傷及高能量損傷(高於3 米的墜落傷或車禍傷等)患者,建議拍全脊柱X 線片;對合並神志不清的外傷患者,建議常規行全脊柱的X 線檢查;
17.X 線片應觀察骨折的形態及脫位的有無和程度,測量椎體壓縮的程度和後凸畸形的大小,測量並比較棘突和椎弓根間距有無增寬;
18.常規行CT 檢查和/或三維重建,觀察上述指標的同時,觀察椎間隙、棘突間距、椎體間、關節突間相對關係的變化;觀察骨折在矢狀面、水平面的粉碎程度,觀察並測量椎管侵及情況;
19.對於高能量導致的多發傷患者,對全身情況不穩定的患者,推薦應用多排CT 快速掃描,以迅速明確診斷,減少診斷時間;
20.當存在神經功能障礙時應常規行MRI 檢查,觀察脊髓、圓錐及馬尾神經的狀態;當X 及CT檢查懷疑有椎間盤及後方韌帶複合體損傷時應行MRI 檢查;
21.對有脊髓損傷的患者,可在傷後72 小時再次行MRI 檢查,有助於判斷脊髓損傷的預後;
22.對於X 線、CT 掃描正常,但臨床查體懷疑有脊柱脊髓損傷的患者,應行MRI 檢查;
治療
23.治療原則:儘早的制動脊柱,合理搬運和轉送,減少脊髓二次損傷;充分解除神經組織的壓迫,合理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為神經組織的修復創造合適的內外環境,促進功能的恢復,有利於早期康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使患者儘早的重返社會。
(一)藥物治療
24.大劑量MP 衝擊治療不作為一種常規的治療方案,可作為一種治療選擇;
25.大劑量MP 衝擊治療的絕對禁忌症包括:損傷時間超過8h;穿透性或脊髓連續性中斷的脊髓損傷;胸腰段損傷無神經功能障礙;相對禁忌症包括:存在消化道出血病史,存在消化道潰瘍病史,已存在感染疾病或嚴重心臟疾患;
26.大劑量MP 衝擊治療使用過程中,應常規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預防消化道出血;對合並開放損傷及存在感染的患者,應同時靜點抗生素預防並治療感染;合併糖尿病的患者,應在注意監測和控制血糖,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在進行衝擊治療時應嚴格控制時間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