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頭部外傷引起的腦梗塞謂之外傷性腦梗塞。種病多見於青少年,均有頭部外傷史,神經系統定位體徵多出現在傷後24小時以內。而傷後2周或立即出現症狀者較少見,腦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幫助確診。
一、發病機制:
與動脈內膜損傷及血管痙攣有關。頭部外傷時,頭頸部突然的伸屈活動,造成頸部血管的牽拉,使血管壁挫傷或內膜受損,一方面直接形成創傷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痙攣。血管痙攣本身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
因為血管損傷、痙攣,或血栓形成產生缺血改變,損傷的血管壁可成為延緩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栓擴大或血栓脫落,栓塞了基底動脈或大腦後動脈,從而引起腦梗塞。另外,外傷性腦梗塞也可能與夾層動脈瘤形成有關。腦血管內層與中層之間,由於外傷損害後,血流撞擊作用,導致內膜與中層進行性分離,而形成夾層動脈瘤,血管腔進行性狹窄,最終導致血管閉塞。
而小兒由於腦發育不健全,植物神經發育尚不健全,加之血管纖細等生理解剖特點,自我調節能力差,輕微的外傷性打擊,就可引起顱內深穿支及分支血管閉塞而發生腦梗塞。
二、治療及預後:
外傷性腦梗塞與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梗塞一樣,均屬於缺血性。CT和MRI對明確診斷、估計病變程度和判斷預後有肯定價值。磁共振波譜分析發現顱腦損傷後3h傷區腦組織即呈缺血性改變,於傷後24h達高峰。
治療應強調早採取有效的措施,本病的治療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同,改善腦微迴圈,糾正腦缺血,減少繼發性腦損害。應聯合使用腦保護藥物,以針對缺血引起的細胞損害,包括抗自由基治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如神經營養因子、腦復康等;防止細胞內鈣離子超載,早期應用鈣離子拮抗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