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間神經痛是一組症狀,指胸神經根(即肋間神經)由於不同原因的損害,如: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縱膈、胸膜病變,肋間神經受到上述疾病產生的壓迫、刺激,出現炎性反應,而出現以胸部肋間或腹部呈帶狀疼痛的綜合徵。
基本概述
肋間神經痛是指一個或幾個肋間部位發生的經常性疼痛,並有發作性加劇。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極少見,繼發性者多與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機械損傷及異物壓迫等有關。其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灼痛,並沿肋間神經分佈。肋間神經痛是指一根或幾根肋間神經支配區的經常性疼痛。它是老年人常見的胸痛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肋間神經共有12對,由胸髓發出後經前根和後根聯合而組成。胸神經分為前支、後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於肋間內、外側肌之間叫做肋間神經,走行在肋間動脈的下面。臨床上通常見到的是繼發性肋間神經痛,而原發性肋間神經痛較少見。
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是由鄰近器官和組織的病變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變(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動脈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損傷,老年性脊椎骨性關節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腫瘤,特別是髓外瘤,常壓迫神經根而有肋間神經痛的症狀。還有一種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肋間神經炎,也可出現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主要為一個或幾個肋間的經常性疼痛,時有發作性加劇,有時被呼吸動作所激發,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可放射至同側的肩部或背部,有時呈帶狀分佈。檢查時可發現相應面板區的感覺過敏和相應肋骨邊緣壓痛,於肋間神經穿出椎間孔後在背部、胸側壁、前胸穿出處尤為顯著。有些病人可發現各種原發病變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另外,帶狀皰疹病毒性神經炎引起的肋間神經痛是指皰疹病毒侵犯面板及背根神經節,在其神經支配區的面板上產生成群的水皰和丘疹,而以水皰為多見,按肋間神經分佈排列呈帶狀,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鄰近肋間神經分佈區的神經痛。發病時有低熱、疲倦、食慾不振等前驅症狀,繼而區域性出現感覺過敏、燒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繼發性肋間神經痛的治療須視病因而定。原發性肋間神經痛可按神經痛的一般療法治療,如各種止痛劑的使用、理療等。當無效時可考慮肋間神經根部封閉。對於帶狀皰疹的面板損害可對外用保護乾燥劑,如樟腦撲粉、爐甘石洗劑或龍膽紫溶液,5%雄黃酊外用亦有消炎止痛作用;適當使用維生素B1、B12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常有良好的效果。
病理病因
肋間神經由胸髓發出後經前根和後根聯合而組成。共有12對,胸神經分為前支、後支、脊膜支和交通支。前支位於肋間內、外側肌之間叫做肋間神經,走行在肋間動脈的下面。肋間神經痛本病實際上僅僅是一症狀的名稱,是指一根或幾根肋間神經支配區的經常性疼痛。此病為中老年人常見的胸痛原因之一。
肋間神經痛的症狀的產生,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臨床上通常見到的是繼發性肋間神經痛,而原發性肋間神經痛較少見。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是由鄰近器官和組織的病變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變(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動脈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損傷,老年性脊椎骨性關節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腫瘤,特別是髓外瘤,常壓迫神經根而有肋間神經痛的症狀。還有一種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肋間神經炎,也可出現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主要為一個或幾個肋間的經常性疼痛,時有發作性加劇,有時被呼吸動作所激發,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可放射至同側的肩部或背部,有時呈帶狀分佈。檢查時可發現相應面板區的感覺過敏和相應肋骨邊緣壓痛,於肋間神經穿出椎間孔後在背部、胸側壁、前胸穿出處尤為顯著。有些病人可發現各種原發病變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另外,帶狀皰疹病毒性神經炎引起的肋間神經痛是指皰疹病毒侵犯面板及背根神經節,在其神經支配區的面板上產生成群的水皰和丘疹,而以水皰為多見,按肋間神經分佈排列呈帶狀,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鄰近肋間神經分佈區的神經痛。發病時有低熱、疲倦、食慾不振等前驅症狀,繼而區域性出現感覺過敏、燒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症狀
肋間神經痛分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由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繼髮根性的肋間神經痛;肋骨、縱膈或胸膜病變會繼發乾性的肋間神經痛。原發性的肋間神經痛少見。
肋間神經痛發病時,可見疼痛由後向前,沿相應的肋間隙放射呈半環形;疼痛呈刺痛或燒灼樣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多發於一側的一支神經。體檢發現,胸椎棘突旁和肋間隙有明顯壓痛;典型的根性肋間神經痛患者,屈頸試驗陽性;受累神經的分佈區常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等神經功能損害表現。
治療和預防
治療應明確原發病灶,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可以用藥物、理療、鍼灸、推拿等。
一、體針
1、取穴
主穴:照海、丘墟、曲池。
配穴:支溝、陽陵泉、華佗夾脊(病變相應節段)、蠡溝。
2、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效不明顯者加配穴。照海,取雙側,隨吸氣進針1寸~1.5寸,反覆捻轉結合提插,持續3分鐘~5分鐘,施瀉法,留針15分鐘。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針法同照海。曲池,取健側穴,針剌得氣後,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同時囑患難與共者作深呼吸,並按摩患處。留針15分鐘。華佗夾脊,深刺使針感沿肋間神經放射,只取患側穴,施平補平瀉法,餘穴均取雙側,針法同照海。每日l~2次。
3、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痊癒: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減輕三分之二;好轉:疼痛減輕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無效:疼痛不明顯。
二、面板針
1、 取穴
主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背部循行線。
配穴:病變區肋間隙、膽經脅部循行段。
2、治法
行常規消毒後,由華佗夾脊穴頸7至頸8,膀胱經大杼至關元俞,反覆以中等強度手法叩刺5遍,用閃火法拔排罐10分鐘。然後令患者側臥,使患部朝上,沿病變區肋間隙和膽經脅脅部循行段,叩刺5遍。再在疼痛區上下各一肋間隙叩刺2遍。均採用中等強度手法。叩畢,在疼痛最明顯區域拔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內關、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顯處。
2、治法
令患者仰臥,先取配穴進行鍼刺,以捻轉進針法刺內關,待有感應後用提插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向上臂放射。同時,患者行深呼吸,深刺陽陵泉,直透至陰陵泉。待有感應後,用捻轉法加大刺激量,使針感上通下達。留針30分鐘~50分鐘,每隔5分鐘行鍼一次。然後於阿是穴,即疼痛最明顯處,常規消毒後,取面板針,由輕而重進行叩刺,叩刺至皮膚髮紅,以閃火法或投火法吸附其上,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留罐10分鐘~15分鐘,待面板瘀血呈紫紅色時取罐。隔日治療一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5日。
四、電針
1、取穴
主穴:期門、支溝、陽陵泉、足三裡。
配穴:太沖、至陽、肝俞、腎俞、行間、丘墟。
2、治法
主穴取2~3穴,配穴1~2穴。得氣後施捻轉手法,先補後瀉,運針10分鐘,再通電針,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用密波或疏密波,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通電5分鐘~20分鐘。每日1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