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世界範圍迅速蔓延。2013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資料顯示8.3%的成年人(3.82億人)患有糖尿病,預計在25年內糖尿病患病人數將超過5.92億。與此同時,生活方式的轉變、職場的競爭壓力、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使得人們的睡眠狀態也發生著變化,睡眠障礙者日漸增多。根據美國2013年國立睡眠基金會的調查顯示,有21%的美國人在工作日的睡眠不足6h,而在我國人群中也普遍存在著睡眠障礙的問題。睡眠障礙與糖尿病的流行存在著時間上的一致性,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關?
一、慢波睡眠時間縮短可導致應激激素增高
根據生理機能與腦電圖變化把人類的睡眠分為非快動眼(NREM)睡眠及快動眼(REM)睡眠。NREM睡眠又可進一步分為1~4期,其中3期及4期統稱為慢波睡眠,即所謂深睡眠階段,佔睡眠總時間的15%~20%。慢波睡眠階段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使得心率減慢、血壓降低、顱腦的葡萄糖利用率減低、生長激素和催乳素釋放增加、垂體-下丘腦-腎上腺軸的分泌受到抑制。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波睡眠逐漸減少,晨起的皮質醇水平會逐漸增高。慢波睡眠的減少會引起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通過影響內皮功能、胰島素受體後訊號轉導等途徑從而增加胰島素抵抗。有研究提示慢波睡眠所佔比例與體質指數、腰圍呈負相關,短程抑制慢波睡眠即可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T2DM)的發病風險。1型糖尿病同樣可以觀察到慢波睡眠減少與血糖水平增高相關。慢波睡眠減少導致應激激素升高,是睡眠障礙患者導致糖尿病風險增高的原因之一,而增加慢波睡眠,是改善睡眠障礙所致代謝疾病的重要舉措。
二、睡眠時間與糖尿病風險相關
自報每日睡眠不足6~7 h的患者其T2DM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資料提示睡眠質量不佳和睡眠時程縮短與糖尿病前期密切相關。近期一項睡眠時間與糖尿病關係的Meta分析顯示睡眠時間與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呈“U型”關係,每日7~8h的睡眠發生T2DM的風險最低,過短或過長的睡眠均可導致T2DM的發病風險增加,而適量的睡眠有助於預防和延緩T2DM的發生。夜班輪班職員經常面對睡眠剝奪問題,有研究顯示輪班也是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與固定時間工作的員工相比,輪班職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近1倍。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易出現抑鬱焦慮等傾向,加之血糖控制欠佳、低血糖所導致的惡夢發生與驚醒、夜間監測血糖、加餐、多尿等導致的睡眠中斷等加劇了睡眠障礙,縮短有效睡眠時間的同時帶來的是睡眠結構中慢波睡眠的減少。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是糖尿病患者關注的重點
T2DM患者睡眠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睡眠呼吸障礙(SDB)。SDB可使睡眠結構呈現片段化的改變,慢波睡眠比例下降,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與T2DM密切相關。Otake等對679例OSAHS患者及73例非OSAHS患者進行了橫斷面的研究,結果顯示OSAHS組中糖尿病患病率要遠高於對照組(25.9%比8.2%,P<0.01),並且發現重度osahs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要遠高於其他程度osahs和非osahs患者。筆者參與的住院t2dm患者調查中發現osahs的發生率為66.7%。很多研究提示osahs可能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span="">
OSAHS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Aronsohn等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整夜的多導睡眠監測,結果提示在矯正年齡、性別、種族、體質指數、糖尿病用藥、病程、睡眠時間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後,患者的OSAHS病情越重,血糖水平控制的越差。與無OSAHS的糖尿病患者相比,伴輕度、中度及重度OSAHS的糖尿病患者HbA1c分別上升1.49%、1.93%、3.69%。提示減輕患者OSAHS的嚴重程度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裨益。糖尿病與OSAHS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或者我們可以把兩者稱之為伴發疾病或共患疾病。OSAHS與糖尿病如此高的伴發率提示我們一旦發現患者罹患其中一種疾病,應該進行另一疾病的篩查。
四、對合並睡眠障礙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有利於代謝異常的控制
對合並有OSAHS的T2DM患者進行持續正壓通氣(CPAP)治療,患者的夜間平均血糖水平、夜間最高血糖值以及夜間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我們在既往的研究中也發現,CPAP不僅能改善T2DM患者睡眠質量,而且可以顯著提高合併有OSAHS的T2DM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患者的HbA1c。CPAP可以作為合併中重度OSAHS的T2DM患者改善糖代謝異常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
睡眠障礙與糖代謝異常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密切相關,現已有證據提示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睡眠障礙可能是一個新的可糾正的危險因素。關注睡眠障礙、改善睡眠質量,對糖尿病代謝紊亂的控制達標及糖尿病併發症的防治均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對此有足夠的重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