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及交通的發達,使得創傷發病率不斷上升,尤其是顱腦創傷已成為青少年傷病致死的首要病因,其病死率佔整個創傷病人的85%。因此,重型顱腦損傷救治已成為神經外科醫師必須面對的難題。要提高顱腦損傷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在顱腦外傷的搶救與治療中,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救治越早,傷員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越高,死亡率和殘廢率越低。
一、現場處置
大腦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缺血缺氧5分鐘即可造成腦死亡。現場救助者應記錄傷者受傷的時間、受傷的位置和姿態。對於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以讓傷者自己敘述病情,觀察傷者全身的活動情況。對於頸、腰部疼痛的傷者特別要注意使其平臥,搬運時注意保持傷者頭顱、頸部和軀體處於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損傷。昏迷的患者一定要平臥,且將其頭部後仰、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傷者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誤吸造成呼吸道的堵塞。有活動性出血時一定要現場處理,有條件可選取紗布、繃帶等予以包紮止血,沒有這些材料時可就地應用衣服、床單等。
二、就近醫治
顱腦損傷者的救治要爭分奪秒,轉送時注意一定要到距離較近的具備CT檢查及神經外科手術條件的醫院就診。急診外科醫生常規會給傷者行頭顱CT檢查,以確定顱腦受傷的情況。對顱腦損傷治療越及時,傷者預後越理想。急診外科醫生在治療時,也要注意檢查傷者全身的傷情,注意其它部位的損傷,防止意識不清患者的漏診,綜合處理。常見危及生命的有多發性肋骨骨折、血氣胸、頸椎骨折、骨盆骨折、四肢骨折、肝破裂、脾破裂、腎破裂、腸穿孔等。
三、顱腦損傷分型診治
臨床應用分型只能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受傷部位和病理型別做出診斷和分型,而無法對患者病情的輕重進行判斷。我國於1960年首次制定了"急性閉合性顱腦損傷的分型"標準,按昏迷時間、陽性體徵和生命體徵將病情分為輕、中、重3型,經兩次修訂後已較為完善,已成為國內公認的標準。
一級:稱為顱腦損傷Ⅰ級,即輕度顱腦損傷(過去稱為腦震盪,現已不用)。指受傷當時有昏迷,昏迷時間在30分鐘以內,且顱腦螺旋CT多次掃描均無異常發現者。臨床上根據其表現,又人為劃分3級:輕型腦震盪;中型腦震盪;重型腦震盪。一般輕型無後遺症表現,中型及重型腦震盪者依據個體差異可有程度不同的後遺症表現(即顱腦損傷後綜合徵範疇),如: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記憶力下降、甚至智力下降等。以上表現可為連續性活間斷性發作,且長期不能完全緩解。一般顱腦損傷Ⅰ級即應系統治療,以防後遺症發生。
二級:中度顱腦損傷。指當時有昏迷,昏迷時間大於30分鐘,而小於1小時,顱腦螺旋CT檢查提示有出血或水腫區者。這一級一定要住院正規治療,因出血可能隨時會有變化,導致轉為重度顱腦損傷,甚至死亡。視情況而決定是否手術治療,一般常規藥物治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三級:重度顱腦損傷。指昏迷時間大於1小時以上甚或持續昏迷,伴生命體徵紊亂,顱腦螺旋CT檢查提示:有出血或水腫或腦幹區低密度影像(腦幹損傷)。這一類病人死亡率較高,如若腦幹損傷,死亡率可達50%或以上。治療同中度。
四、警惕遲發性出血
通常顱腦外傷後,傷者當時的CT檢查沒有發現腦出血、腦挫傷、骨折等異常情況,但是,要當心遲發顱內出血。遲發性腦出血一般在外傷後3~7天高發。要嚴密觀察傷者的病情,主要觀察意識是否清楚,瞳孔是否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是否靈敏,血壓、呼吸、脈搏是否正常。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要及時送到急診外科就診:頭痛劇烈、頻繁嘔吐、肢體癱瘓、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
五、注意三類人群
醉酒者因意識不清,外傷後本能的機體保護反應差,又因不能配合檢查,因而對這種型別的傷者建議儘早做相應檢查。老年人因腦萎縮,同時有很多老年人為預防心腦梗死長期服用抗血小板的藥物,顱腦外傷後更易出現顱內出血,同時遲發出血的機率也要高一些。嬰幼兒大腦發育不完全,同時不能講明傷情。上述三類特殊患者應引起注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