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已成為繼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之後的第四位死因,大多為墜落傷、鬥毆或交通事故造成,發生率僅次於四肢傷,居創傷的第二位。
輕型的顱腦外傷恢復後常可出現頭痛、頭昏、焦慮、注意力難以集中、抑鬱等後遺症狀,嚴重的顱腦外傷倖存者亦常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記憶缺失、感知及認知障礙等併發症和後遺症,部分特重型顱腦外傷呈持續性植物狀態。
由於顱腦外傷的型別、併發症和後遺症較多,因此康復治療應貫穿顱腦外傷治療的全過程。就顱腦外傷而言,有些功能可以恢復如前,有些功能是不可能完全恢復的。對於能夠完全恢復的功能應採用各種療法促使其早日恢復。對於不能完全恢復的功能,應當使患者正確的理解與認識病情,順應功能受累情況,最大限度地尋求代償功能,減輕後遺症,以恢復患者日常生活或社會生活。
功能障礙
軀體體方面
(1)癱瘓:如負責肌張力和肌肉反射的大腦高階中樞受損,可累及所支配肢體,初期多為軟癱,後期多出現痙攣。
(2)運動失調:肌肉收縮和張力失調導致運動失調,多由小腦損傷引起肌肉收縮的不協凋和速度、時間和方向上的不準確。
(3)平衡和直立反應的障礙:大腦中樞受損使保持平衡的姿勢調整反應產生紊亂。
(4)感覺障礙:由於大腦皮層的感覺區域受損引起感覺異常或缺失,還可出現觸覺辨別(痛覺、溫度覺、實體覺)紊亂。也可因腦部處理中樞損傷出現特殊感覺的功能紊亂,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知覺的異常。
(5)言語功能障礙:構音障礙較多見。
(6)顱神經損傷:多見面神經、聽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和視神經。
(7)遲發性癲癇:受傷1周後才出現的癲癇,一般由瘢痕、粘連和慢性含鐵血黃素沉積的刺激所致。
認知方面
(1)注意力和集中力下降;
(2)記憶缺失、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
(3)知覺障礙:空間關係問題、體像障礙,失認和失用;
(4)語言障礙:失語是最常見的問題。
心理和社會方面
顱腦外傷的恢復早期階段,患者可能表現出行為上的紊亂和心理社會能力方面的功能低下,包括情緒不穩、攻擊性行為、衝動和焦慮不安、定向力障礙、挫敗感、否認和抑鬱等。
早期康復
昏迷是最嚴重的意識障礙,即持續性意識完全喪失,處於對外界刺激無反應狀態,而且不能被喚醒去認識自己或周圍環境,對強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覺醒。大約有10%的患者在傷後1個月仍無反應即進入植物狀態。後期可能從昏迷中甦醒並逐漸恢復功能,昏迷時間再延長,即稱為持續性植物狀態,時間愈長,恢復可能性愈小。
昏迷評分標準(GCS)
睜眼(E)、語言表現(V)和肢體運動(M)三個因素 ;
輕型:13-15分,傷後昏迷時間在30分鐘以內;
中型:9-12分,傷後昏迷時間為30分鐘至6小時 ;
重型:3-8分,傷後昏迷時間在6小時以上,或傷後24小時內意識惡化再次昏迷6小時以上者。
有人將3-5分者由重型分出,列為特重型。
綜合康復治療措施
應儘早採取措施避免發生嚴重的腦缺血、缺氧,嚴密監測顱內壓和血氣值,及時排除顱內血腫,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防止一切可能發生的合併症,使病情儘快趨於穩定,防止持續性植物狀態的發生。
(1)維持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昏迷患者鼻飼飲食,所提供的熱量宜根據功能狀態和消化功能逐步增加,不低於每天每千克體重30-50cal,蛋白質供應量每天每千克體重在1g以上,以維持正氮平衡,補充必要的電解質,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如果口服和鼻飼不能達到基本營養要求,可行胃造瘻進食。
(2)中樞神經系統代謝藥物
及時給予促神經營養和代謝活化劑、甦醒劑,如應用抗抑鬱藥、抗震顫藥、內源性阿片類受體阻滯劑也有一定的促醒功效。改善腦血液供應,提高氧含量,可行高壓氧治療。
(3)注意肢體良姿位擺放
應注意體位擺放、良肢位的處理,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攣縮和足下垂畸形。
肢體被動活動,定期翻身,防止壓瘡。開始肢體被動運動和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關節強直攣縮和肌肉萎縮。應遵循先下肢,後上肢,先大關節,後小關節的原則。
(4)聲音刺激、視覺(顏色)刺激、氣味刺激、熱刺激、冰刺激;低中頻電療、超聲波、動態磁刺激、強烈疼痛刺激等物理因子治療,以及推拿、按摩、鍼灸和矯形具治療等。
(5)預防併發症
預防感染、失水、便祕、 尿儲留及壓瘡等併發症的發生,可適當給予預防性藥物。不主張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對於確診的外傷後癲癇患者,可根據發作型別合理使用抗癲癇藥物。
恢復期康復
運動功能康復
顱腦外傷後常發生廣泛和多灶性損傷,患者病情較複雜,可能既有錐體束損害又有錐體外系損害,常遺留偏癱、肌張力異常、共濟、平衡和協調功能障礙等後遺症 。主要可運用PNF技術、Bobath技術、牽張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來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如手功能的訓練、軀幹和骨盆的控制、下肢功能訓練、步行訓練,代償功能訓練等。
(1)上肢功能
通常上肢功能恢復先從屈曲性聯合運動開始,所以早期要鼓勵患者進行這類聯合運動,但到後期,這種聯合運動可千擾正常活動功能,故應採取抑制性的聯合運動,也即發展伸肌的聯合運動來抑制屈肌的聯合運動。
可用多種刺激,包括聽覺(說明動作的組成或指令)、視覺(注視如何進行)、觸覺(治療人員用手接觸肢體),最後對來自本體感受器的刺檄做出反應,進行有目的性的動作(如取物、穿衣、進食等)。當引發隨意活動後,即應注意加強肌力練習。上肢應多注意伸肌肌力,以促進肌力的平衡。
(2)下肢功能
對於足嚴重跖屈、爪狀趾、踝內翻的患者,可將足底的承重點轉移回踵部,放入足託板,使足和趾保持背屈。
對健側肢體則應發展其活動能力,若優勢側與患肢為同側,則應盡力發展健側的各種代償功能,如寫字、進食、梳洗等。如健側用力時,患側出現痙攣,則需避免健側過於用力和作抗阻活動。
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慢慢下蹲後再起立,反覆進行3-5分鐘。
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伸扶住固定物,單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擺動3-5分鐘。或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直腿抬高到一定限度,作內收、外展5-10分鐘。
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站立,單足略向前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3-5分鐘。或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足與肩等寬,雙手置於體側,以足跟為軸心、雙足尖及下肢作內旋、外旋活動5-10分鐘,以功能受限嚴重一側為主。
屈髖法:患者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自然分開,以雙足下部為軸心,反覆作屈髖屈膝運動3-5分鐘,以髖關節受限嚴重側為主,幅度、次數逐漸增加。
開合法:患者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成90°,雙足分開,以雙足間為軸心,做雙膝外展,內收運動3-5分鐘。或患者取俯臥位,雙膝與肩同寬,下肢伸直,雙手置於胸前上方,然後屈膝90°,以雙膝前部作軸心,作小腿內收、外展活動5-10分鐘,以髖關節嚴重一側為主,幅度、次數逐漸增加。
蹬空屈伸法:患者仰臥位,雙手置於體側,雙下肢交替屈髖屈膝,使小腿懸於空中,蹬車運動5-10分鐘,以屈曲髖關節為主,幅度、次數逐漸增加。
認知障礙的康復治療
大腦的高階功能主要包括認知、感知、學習與記憶、言語、情緒和情感等,顱腦外傷患者多有認知和行為障礙,對康復造成一定的困難。
(1)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訓練
①猜測遊戲:取兩個透明玻璃杯和一個彈球,讓患者注視術者將一個杯覆扣在彈球上,並指出有彈球的杯子,反覆數次。無誤後改用兩個不透明的杯子,操作同上,反覆數次。成功後改用更多的杯子或更多不同顏色的球,扣上後讓患者分別指出有各種顏色彈球的杯子,反覆數次。
②刪除作業:在一張白紙上寫幾個大寫的漢語拼音字母如KBLRBPYO(亦可用數字、圖形),讓患者用鉛筆刪除術者指定的字母,如B。再改寫字母的順序和規定要刪的字母,反覆進行數次,成功後增加字母的行數和難度。
③時間感:要求患者按命令啟動秒錶,並於10秒鐘時停止秒錶,然後將時間逐漸延長至1分鐘,當誤差小於1-2秒時,改為不讓患者看錶,啟動後讓他心算到10秒時停止,然後將時間延長,到2分鐘時停止,每10秒的誤差不得超過1.5秒。達到要求後改為一邊與患者交談,一邊讓患者進行上述訓練,使患者儘量控制自己不因交談而分散注意力。
④作業療法:編織、木工、拼圖練習等。
(2)記憶的訓練
①視覺記憶:先將3-5張繪有日常用品的圖片卡放在患者面前,告訴患者每卡可以看5秒,然後將卡收去,讓患者用筆寫下所看到的物品的名稱,反覆數次,成功後增加卡的數目。
②編故事:把要記憶的內容按患者的習慣和愛好編成故事,有助於記憶。
③作業療法:木工、粘土作業、鑲嵌、投箭等。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①建立恆定的每日活動常規,讓患者不斷地重複和練習;
②耐心細聲地向患者提問和下命令;
③從簡單到複雜進行練習,將整個練習分解成若干小部,先一小部一小部地訓練,成功後再逐步聯合;
④利用視、聽、觸、嗅和運動等多種感覺輸入來配合訓練;
⑤每次訓練時間要短,記憶正確時要及時頻繁地給以獎勵;
⑥讓患者分清重點,先記住最必須的事,不去記憶一些無關的瑣事。
(3)思維的訓練
思維包括推理、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多種過程,往往表現在對問題的解決中。
①資訊獲取:取一張當地的報紙,首先詢問患者有關報紙首頁的資訊如大標題、日期、報紙的名稱名稱等,如回答無誤,再讓其指出報紙中的專欄如體育、商業、分類廣告等。
回答無誤後,再訓練他尋找特殊的訊息,如兩個球隊比賽的比分、某電影院上映的電影等,回答無誤後,再訓練尋找一些需要患者自己作出決定的訊息。
②排列數字:給患者三張數字卡,讓其由小到大排列,然後每次再多給一張卡,讓其根據數字的大小插進已排好的三張卡之間。正確無誤後,再多給幾個數字卡,提問其中的共同之處,如哪些是奇數或偶數、哪些互為倍數等?
③分類:讓患者將多項物品名稱按物品用途分類、配對等。
④作業療法:圖畫合成、木工等。 訓練是多種多樣的,也並非一天內就把某訓練中的所以步驟都完成。訓練無需特殊用品,出院後在家中還可繼續進行,因此對患者家屬亦應進行訓練,讓他們也掌握訓練方法。
行為障礙的康復
對發作性失控和額葉攻擊,可用藥物治療和正懲罰法行為治療。對負性行為障礙,採用行為療法,如負懲罰法、成型法、代幣法等。也可以進行作業治療,消除攻擊性情感。
心理康復
患者從健康的、具有一定工作能力情況下,突然轉變為肢體功能障礙、需要他人照顧的狀態,會帶來極大的精神打擊和心理壓力。通常會出現情緒低落、抑鬱、悲觀,甚至輕生的念頭。
因此,應根據患者傷前的個性、智慧水平和社會地位等來激發其精神貯備力,給予其心理支援,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儘快消除其消極情緒,用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樹立信心和醫務人員共同努力 恢復或代償其失去的功能,迴歸家庭,迴歸社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