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抽動障礙的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病是遺傳、生物、心理和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症狀較輕者無需特殊治療,症狀影響了學習、生活和社交活動的患兒需及時治療,採用藥物與心理調適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抽動障礙經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心理行為障礙,給病情帶來一定的複雜性,同時也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
2、更新觀念我國醫學界對此病認識仍很混亂,把這些兒童的表現當成“壞毛病”、“沙眼”、“結膜炎”,以及“咽炎”等現象極為普遍;即使能識別者也常因持有“可自愈性”的觀點而延誤治療。據調查,治療延誤或診療混亂者佔75%,診斷延誤時間平均為3年。不但延誤了治療,還給兒童心身帶來嚴重傷害。所以,更新觀念是當務之急。
3、抽動具有多變性的特點,表現在解剖部位的改變,即抽動並不固定在一個部位,如運動性抽動的分佈通常起始於頭面部肌肉,可出現眨眼、搖頭、扮鬼臉等動作。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累及身體各部位,分佈的模式不同,也無一定規律性。抽動的多變性還表現在情緒變化方面,當情緒緊張、焦慮時,可使抽動頻率增加、強度增大。抽動變化與時間也有關係,每年、每一季節或每天都可影響抽動的頻率和強度。
4、抽動障礙的抽動症狀可以時輕時重,呈波浪式進展,間或靜止一段時間。新的抽動症狀可以代替舊的抽動症狀,或在原有抽動症狀的基礎上出現新的抽動症狀。
5、抽動障礙的診斷目前仍以臨床現象學診斷為主。因此,除了常規軀體、神經系統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外,詳細的精神檢查是必須的。這可以正確診斷抽動障礙和伴隨的精神症狀,有利於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6、對抽動障礙除藥物治療外,還必須進行心理治療,這是抽動障礙綜合治療的重要環節,是防止疾病的復發和減少併發症的主要手段。對於本病的治療在開始時主要是支援指導及對患兒家庭、學校等有關人員的教育,藥物治療絕不可代替這些工作。其中對於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輕症抽動障礙患兒,只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即可,主要是予以心理調適,進行心理疏導。
7、臨床觀察發現,抽動障礙的症狀在緊張著急時加重,放鬆時減輕,睡眠時可消失。因此,當兒童抽動發作時,不要強制其控制,最好採用轉移法,如發現患兒抽動明顯時,可讓他幫你把報紙遞過來或做些輕鬆些的事。這樣通過減輕由抽動帶來的緊張、焦慮和自卑感,通過肢體的有目的活動而逐漸減輕和緩解抽動症狀。
8、食物新增劑等可促使這類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包括活動過度和學習困難。含咖啡因的飲料可加重抽動症狀。為此,對這些兒童的食物應避免應用食物新增劑、色素、咖啡因和水楊酸等。還應避免過度興奮、緊張、勞累以及感冒發熱等,以防止誘發或加重抽動障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